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经皮导板在股骨头坏死钻孔减压术中可行性,并与传统透视下手术进行对比,评估其在股骨头坏死钻孔减压术中其临床意义。方法全部病例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住院病人,2011年11月~2015年9月期间接受经皮导板导航钻孔减压手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20例(27髋),随机分配到导板组和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和Harris评分。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螺旋CT及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按照Ficat标准进行分期。导板组10例患者CT扫描前在患髋皮肤上选取定位标记点,在皮肤上做好标记,并用标记笔在标记物周围划一圆圈,用手术贴膜贴于皮肤上。标记物能在CT扫描中显影。全部患者采取平卧位进行髋关节CT断层扫描,将真空体位垫平放在平板上,然后患者仰卧在体位垫上,打开真空泵开关抽真空,边抽边塑性,将患者腰部、臀部及双下肢固定在槽内,并在患髋的手术部位留出操作空间。待塑性完全后,关闭真空泵。在患者皮肤上划线标记患肢与体位垫的交界线,并在患者身体腰部、髋部、膝部、踝部及体位垫的对应位置做好标记。进行CT扫描,层厚为0.625mm。扫描后将体位垫保存备术中使用。进行CT扫描得到DICOM数据,输入到计算机,运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坏死区位置设计钻孔方向和路径,使三枚导针精准穿刺到股骨头坏死区域上、中、下部。以STL格式输入到Geomagic Studio软件设计经皮导板,输入到3D打印机中,利用3D技术制作出与皮肤和标记物完美贴合的经皮导航模板,并将其应用于手术,通过导板上的导向通道用电钻钻入导针。对照组在传统透视下进行手术,同样钻入三枚导针分别穿刺到坏死区域上、中、下部。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导针调整次数。术后三个月随访,记录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有一枚导针穿破股骨头软骨。对照组,有一枚导针穿破股骨头软骨。导板组无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穿破股骨头软骨、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导板组术中透视导针位置准确。导板组每个患髋平均手术时间27.8分钟,平均透视次数11.2次,导针调整次数平均1.2。对照组每个患髋平均手术时间44.4分钟,X线透视的次数平均34.4次,导针调整次数3.4次。两组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相比,P均小于0.05,均有统计学差异。Harris评分术前导板组为71.1分,对照组为71.7分,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导板组为85.2分高于对照组为82.4分,但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经皮导板,使术中透视从引导手术变为验证手术,使原来“盲目”的2D减压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坏死精准区减压,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和导针调整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