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经济水平的高低,西部欠发达地区还未完全实现网络信息的全面覆盖,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经济水平偏低,城乡二元问题和“三农”问题突出。近年来,农民文化理念、文化自信、创新意识的塑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创意农产品的生产;农村与外界信息的对接是当前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任务,基于此,国家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硬件设施配备和制度、政策、法规的配套实施,领导人员和农民群众自身文化意识得到一定提升,在改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楚雄州“农文网培学校”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创新模式,以信息快捷、服务便捷让边远地区农民群众实现了“不出茅庐,足以知天下大事”。通过“农文网培学校”对农耕渔牧业的技术指导、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在传统农耕渔牧业中加入创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通过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农村创意经济的萌芽,并逐步发展带动了乡村文化旅游、民族民间手工艺、演出演艺、会展节庆等门类的发展。随着创意产品丰富,市场扩大,农村创意经济的开发和拓展将形成经济形态更为广阔的乡村文化产业。楚雄州“农文网培学校”通过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道德和树立了正确价值观,让农民提升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意人才;其次,通过知识技能提升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培育出创新型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信息传输的渠道和平台“农文网培学校”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助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前期主导的“农文网培学校”在以上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农村创意经济发展的三要素,即:农民文化自觉意识提升与创新意识的塑造形成文化理念,培养创意人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不断推出创意产品;农村与外界经济、文化信息交流交换培植和扩大了市场。“农文网培学校”作为农村创意经济及拓展形成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