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炎症因子、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关系,探讨ACI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及MRI/ADC值的相关性,同时观察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MRI/ADC值动态变化,从而了解血清炎症因子/MRI/ADC值与中风中医分型的内在联系。为中风临床分型准确性提供重要微观科学依据,并将TNF-α、IL-8、IL-10、ADC值作为临床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的一系列参考指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通过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佛山中医院脑病科以“急性脑梗死”为第一诊断收入且符合纳入标准住院患者24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依据中医证型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湿蒙神7组别,由于临床条件限制,风火上扰与痰湿蒙神病例数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其合并为其他证型组进行统计分析。入组后采集患者基本资料,抽取肘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IL-6、IL-8、IL-10含量,并行MRI平扫检查检测ADC值。观察:(1)ACI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发生频数;(2)ACI患者病灶部位分布特点及ACI中医证型发病优势比(OR);(3)ACI中医证型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8、IL-10的相关性分析;(4)ACI患者MRI/ADC值与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AC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各组ACI患者中医证型发生频数(发生率)从高至低依次为:风痰瘀阻、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风动、其他证型。其中风痰瘀阻65例,占比27.0%,风痰火亢48例,占比25.0%,气虚血瘀38例,占比15.8%,痰热腑实34例,占比14.2%,阴虚风动28例,占比11.7%,其他证型27例,占比11.2%。(2)ACI不同分型在不同病灶部位分布规律:六组ACI患者间责任病灶部位分类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痰热腑实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56>0.05),风痰火亢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2<0.05),风痰火亢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73>0.05),痰热腑实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50>0.05),风痰瘀阻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0.05),剩余组别之间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气虚血瘀组与风痰淤血组病灶部位分布主要集中在放射冠(气虚血瘀组18例与风痰淤血组17例)和基底节区(气虚血瘀组6例与风痰淤血组28例),气虚血瘀组以放射冠病变更为多见,而风痰阻络组则以基底节区病变多发。同时其他证型组(风火上扰与痰湿蒙神合并组)则更多见于脑干(11例)。(3)MRI/ADC值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ADC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实验组各不同中医证型比较:风痰火亢组与风痰淤阻组、其他证型组比较ADC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P=0.001<0.01),痰热腑实型与其他证型ADC值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ADC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气虚血瘀型与阴虚风动型ADC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而风痰火亢型与痰热腑实型比较、风痰火亢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痰热腑实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痰热腑实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痰热腑实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风痰瘀阻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以及阴虚风动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TNF-α、IL-6、IL-8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而IL-10水平则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5)实验组不同中医证型TNF-α水平对比: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亢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其他证型、风痰瘀阻型、阴虚风动型。其中风痰火亢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1<0.05),风痰火亢型与痰热腑实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36>0.05),风痰火亢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727>0.05),气虚血瘀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气虚血瘀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阴虚风动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6)实验组不同中医证型IL-6水平比较: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证型、风痰火亢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风痰瘀阻型。风痰火亢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性降低(P=0.048<0.05),风痰火亢型与痰热腑实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升高(P=0.03<0.05),风痰火亢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比较存在显著性降(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气虚血瘀型显著性升高(P=0.03<0.05),痰热腑实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减低(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3)风痰瘀阻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气虚血瘀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气虚血瘀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5)阴虚风动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7)实验组不同中医证型患者IL-8水平比较: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证型、风痰火亢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风痰瘀阻型。本研究发现痰热腑实型与气虚血瘀型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975>0.05),但二者含量明显高于阴虚风动型、风痰瘀阻型两组,而低于风痰火亢型与其他证型组。风痰火亢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20<0.05),风痰火亢型与痰热腑实型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20<0.05),风痰火亢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1),风痰火亢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1),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气虚血瘀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显著性升高(P<0.01),气虚血瘀型与其他证型显著性降低(P=0.000<0.01),阴虚风动型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性降低(P=0.000<0.01)。(8)脑梗死组不同中医证型患者IL-10水平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火亢型、其他证型。风痰火亢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1),风痰火亢型与痰热腑实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1),风痰火亢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风痰火亢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风痰瘀阻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痰热腑实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风痰瘀阻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气虚血瘀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气虚血瘀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阴虚风动型与其他证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研究结论:1、传统四诊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缺乏客观规范的量化指标。2、ADC值急性ACI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说明ADC值与急性脑梗死存在某种联系,可能作为判定急性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3、急性ACI患者的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炎症反应在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很可能作为判定急性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4、实验组各证型促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水平含量始终居于前三位是风痰火亢型和痰热腑实型,说明TNF-α、IL-6、IL-8在二者中高表达,很可能成为传统辨证分型中鉴别风痰火亢型和痰热腑实型与其他五个证型的参考指标。5、实验组在抑炎症因子IL-10水平含量低表达,且居于最低的三个证型是其他证型(风火上扰与痰湿蒙神组合并)、风痰火热型、痰热腑实型,这与促炎因子的结果基本相符合,说明IL-10很可能成为传统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6、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检验、影像学指标对分型的价值:急性期脑梗死头颅MRI表现中的梗死灶部位、ADC值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8、IL-10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7、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内容与炎症因子可以成为中医临床辨证诊断的微观、量化指标,从而为ACI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弥补单纯通过传统四诊摘要进行辩证的不足,增加中医辩证准确性,为中医施治提供更精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