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的时间信息和频谱信息对言语识别非常重要。言语信号中的大部分信息都包埋在随时间变化的振幅和频谱中。因此,声音的时间特性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目前人们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声音时间特性处理机制的认识比对频率特性、强度特性要少得多。本文通过对时程这一参数进行了研究来探讨时程调谐在非回声定位动物豚鼠下丘中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并且探讨了高频听力损失后低频神经元时程调谐特性的可塑性变化。到目前为止,时程调谐相继在各种蝙蝠听觉中枢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在各种非回声定位动物听觉通路的不同水平均发现时程调谐神经元的存在。然而这些研究提示非回声定位动物时程调谐神经元的数量要明显小于回声定位动物。本文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以往的研究采用长时间分析窗口,模糊了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当采用设置在峰反应位置的短时间窗口时,非回声定位动物时程调谐神经元的数量要与回声定位动物相当;同时该结果提示时程调谐在非回声定位动物的下丘中是一种瞬时行为。另外,采用该短时间窗口时,撤声响应神经元以外的其他神经元同样表现出时程选择性。以往的研究表明下丘中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相互作用是神经元对声音的各种参数进行调谐的主要机制,对于蝙蝠时程调谐的研究很好地阐述了抑制性输入在时程调谐中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在非回声定位动物身上验证抑制性输入在时程调谐中的作用的报道。本文通过微电泳技术将抑制性递质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及士的宁注射到下丘神经元旁来探讨抑制性输入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回声定位动物相似,兴奋性输入和抑制性输入的相互作用对豚鼠下丘神经元的时程调谐特性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在反应的前部时段(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输入时段)更强烈一些。因此,尽管很多非撤声响应神经元的总放电率没有显现时程调谐特性,但是反应的瞬态峰时段有可能表现出时程调谐特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耳蜗损伤会导致中枢听觉系统发生功能性及可塑性变化。这方面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频率和强度的处理方面,对耳蜗损伤引起的中枢听觉系统对时间处理方面的变化知道的很少。本文通过高频纯音过度暴露造成豚鼠耳蜗的急性损伤可能通过跨通道作用减弱低频神经元的时程调谐特性。本研究表明时程调谐对非回声定位动物同样重要,其形成机制与回声定位动物不尽相同;耳蜗高频损伤的豚鼠神经元时程处理能力降低可能是由于跨通道的可塑性效应。本研究促进了我们对非回声定位动物时程调谐的认识,并可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交流障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