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区制”的推广是我国目前为缓解城市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议题,现阶段作为城市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的住区空间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因部分住区规模体量过大且封闭,阻碍了城市交通的顺畅,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主流住区形态趋向于封闭,严格的界定了内外空间,造成了住区空间分异。在街区制背景下,研究如何推动住区空间开放,是缓解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住区空间的开放,不但可以增加城市路网密度,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而且有利于住区内部主要道路融入城市路网体系,促进居住功能和城市街道生活的有机融合。因此,本文在街区制背景下,对城市住区空间开放性及发展策略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为街区制的顺利推广形成良好的支撑。首先,本文基于对前期相关理论的研究,厘清住区空间开放性缺失的原因,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住区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并对住区空间“开放”面临的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初步分析。其次,回顾了苏州市城市格局与住区空间的演变历程,并分析两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对苏州市住区形态总结和分类,形成开放、半开放、封闭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差异化形态住区空间的特征,判断其开放度,提取开放要素、甄选开放条件,确定近期适宜开放的住区。最后,以建设情况划分建成区和规划新建区,一方面建成区住区空间的开放,重点是传统街坊住区空间“保留肌理,优化提升”的开放理念和老新村住区空间开“增补优化,打造生活性支路”的开放理念,并依据相应的原则,提出针对性、可实施性的开放策略;另一方面,对规划新建区住区空间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开放发展理念,原则、上位规划及规范条文的把控,交通组织、公服设施配套、绿地开敞空间的落实、以及住区单元模式的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共同作用,指导规划新建区住区的开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