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认为股票收益是不可预测的,投资者只能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率。然而近二十多年的实证研究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均发现了市场存在一些不符合传统有效市场假说的“异象”,利用这些市场“异象”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可使投资者获取超过市场的回报,其中之一就是反转现象,即过去表现差的股票或股票组合在未来的表现会出现反转,利用反转策略,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同时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对于反转现象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有效市场假说衍生出来的风险补偿假说认为,价值策略的超额收益来自于价值组合承担了更高的风险。第二种来自于行为金融学的过度反应假说,将反转现象与投资者的决策心理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反转现象来自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将过去的盈余增长率过度外推到未来,或对于过去增长率较高的股票寄予了过高的预期,而忽视了“均值回归”规律,因此在持有一定时间之后,热门股票的价格会下降,而价值股票的价格会上升,导致持有价值组合会获取超过热门组合的超额收益。从我国的资本市场来看,从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成立至今已接近23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发行A股数量急速增加,资本市场市值占GDP的比例也不断攀高,市场指数经历了大起大落;机构投资者从2000年以来经历了迅速发展,到2011年底,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已经超过50%,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内的学术界也通过了实证研究发现了反转现象的存在。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2005年的股市数据,由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市产生了深远影响,且作为价值投资的主力军,2005年底时的机构持股市值占比仅仅达到7%,因此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检验反转现象是否存在是有必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反转现象的解释上,国内的研究结论一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中国股市成立二十多年来的数据,检验反转现象是否存在,并进行解释。首先,文章通过构建组合,发现价值组合在持有期的收益会超过热门组合,且这种超额收益会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即使在规模调整之后,价值组合的收益还是会出现反转,总之,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同样能够获得超额收益。接着文章检验了我国投资者是否存在乐观性外推:通过对比分析价值组合与热门组合的价值乘数指标与未来的实际增长率,发现投资者确实存在对热门组合的增长率做出了过高的预期,对价值组合的增长率预期过低,而未来的实际增长率表明,这种预期并不符合未来的实际增长率表现,价值组合与热门组合的增长率差距会逐渐缩小,投资者存在着预期错误。通过对比两个组合过去和未来的增长率,文章发现,尽管热门组合经历了非常高的增长,价值组合的增长率很低,但是对比后来的实际增长率可以发现,其过去的高增长率并没有延续到未来。另外,即使热门股票过去的增长率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投入热门股票的1元钱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价值股票一致的现金流或销售收入。而这个时间长度是大部分的投资者,无论是散户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期间都不可能达到的。最后,文章检验了反转策略的超额收益是否来自于更高的系统风险:首先文章观察了各个不同年度中价值组合的超额收益,对于那些价值组合回报率低于热门组合的年份,将其与指数收益率进行对比,观察价值组合收益低于热门组合的年份与指数下跌的年份是否重合,以分析在市场最差的时候,价值组合是否依然能够获得超过热门组合的回报。其次,文章分别利用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和GDP增长率将市场分为最差、最好、一般差和一般好四种情况,分别观察价值组合与热门组合在四种不同市场中的表现,结果发现无论怎样划分市场,在市场最差的期间中,价值组合的收益率均是低于热门组合的。作为对风险补偿假说的补充检验,文章分析各个组合的传统风险因子,如β和收益率标准差,文章发现,价值组合的传统风险因子也是高于热门组合的,验证了价值组合比热门组合承担了更高的市场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