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雾霭”在中国部分城市愈演愈烈。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促使政府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渐加强环境规制水平,以期在达到生态环境承载“阈值”之前,使环境污染得到明显改善。然而,中国的工业化目标尚未实现,工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则会使该区域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重新考虑它们的生产与投资决策,从而导致部分污染企业向环境规制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因此,学术界与政府决策人员担心加强环境规制虽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但亦会使企业负担加重,产品竞争力降低,甚至使企业向环境规制较弱的区域转移,从而陷入环境改善而经济发展停滞的困境。由于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不仅可以降低污染排放,还能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集聚,所以,环境规制与生产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集聚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那么,环境规制是促进生产技术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呢?还是导致生产技术进步程度降低,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发生转移,出现环境改善而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呢?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在进行理论分析时,采用数理方法,构建了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集聚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集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中国30个省市区(西藏除外)工业企业中17个行业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实证研究的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同时探究了生产技术进步在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集聚影响中的中介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采用数理方法对企业面临环境规制时的技术选择进行了探究,认为企业的投入与预期利润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生产技术的选择也是影响企业生产技术投入以及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本文采用数理方法对环境规制与生产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探究之后,认为企业由于技术选择的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与生产技术进步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显著的“U”型关系、倒“U”型关系及不存在显著性关系三种情况。为证明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是否合理,本文选用17个工业行业2000-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17个行业中,部分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生产技术进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部分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部分行业关系不显著,从而证明了理论假说的正确性。②为探究环境规制、生产技术进步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与关系,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环境规制、生产技术进步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认为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并非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显著的“U”关系、倒“U”关系及影响不显著三种情况。当其他因素相同时,生产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区域产业集聚。为检验理论假说是否合理,本文选取了中国30个省市区(西藏除外)工业企业中17个行业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17个行业中,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对各区域各行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相同,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对高污染行业与部分中等污染行业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对低污染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在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对高污染与部分中等污染行业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对低污染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在西部地区,对高污染行业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对中等污染与低污染行业的影响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倒“U”型关系及影响不显著三种情况,且还存在区域差异及行业差异。③本文通过对环境规制、生产技术进步影响区域产业集聚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技术进步在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传递效应的作用。为检验该假说是否成立,本文采用实证方法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在环境规制强度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中的确起着中介传递效应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在低污染行业中并不明显,而在中等污染行业与高污染行业中却非常显著,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生产技术进步所起的中介效应是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中介效应。④在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中,发现环境规制对高污染行业、中等污染行业及低污染行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均呈现出显著为正或显著为负的影响,说明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与行业所属的污染类型并不相关。最后,本文对全文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概括,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关于实现环境改善的同时促进生产技术进步与区域产业集聚的政策建议。此外,文章还分析了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