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与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指导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2007年7月-2011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接受单纯抗SUI手术的152名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接受术式不同,将其分为SPARC组(72例)和TOT组(80例)。统计患者年龄、产次、SUI症状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3-48个月(平均20.1个月),要求患者手术前后分别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国际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患者性生活质量问卷简表(PISQ-12),泌尿生殖苦恼目录短表(UDI-6)尿失禁影响问卷表短表(ⅡQ-7);并在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膀胱残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分析随访结果,比较两种术式的短、中期疗效和并发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同一指标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检验水准。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制定原始文献纳入标准、剔除标准及检索策略,计算机配合手工检索2001~2011年各数据库和灰色文献中经耻骨后和经闭孔路径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SUI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s)。提取纳入研究文献相关数据,以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为效应尺度,采用Revman5.0.24软件,对两种术式的客观成功率、主观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相应森林图及漏斗图。结果:我院病例研究结果:①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ICI-Q-SF问卷症状及生活质量(QO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两组有性生活患者术后PISQ-12评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UDI-6问卷及ⅡQ-7问卷评分均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③SPARC组治愈66例(91.7%),改善3例(4.2%),有效率95.8%;TOT组治愈70例(87.5%),改善0例,有效率87.5%;两组在治愈率及有效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④SPARC组重度SUI患者20例,其中失败3例(15.0%);TOT组重度SUI患者22例,其中失败10例(45.5%);SPARC术对重度SUI患者治愈率高于TOT组(P<0.05)。⑤两组术后部分患者短期排尿障碍,保守治疗多于术后1-2周内缓解,不影响中期疗效;⑥两组术后3个月Qmax较术前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3个月PVR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对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研究。总人数2646例,经耻骨后组1245例,经闭孔组1244例。根据患者术前尿失禁类型分为“单纯SUI和混合UI”亚组与“单纯SUI”亚组,进行亚组分析:经闭孔组客观成功率、主观成功率均与经耻骨后组相似[P>0.05,OR=0.90,95%CI(0.67~1.21)],[P>0.05,OR=0.97,95%CI(0.76-1.26)]。根据患者所接受术式分为“TVT-O vs TVT”亚组与“TOT vs TVT”亚组,进行亚组分析:经闭孔术式与经耻骨后术式的客观成功率、主观成功率在两亚组中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漏斗图较为分散、对称,显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较小。根据患者接受术式不同分为"TVT-O vs TVT"亚组与"TOT vs TVT"亚组,对两种术式并发症进行亚组分析:经闭孔组的“膀胱穿孔”、“血肿形成”、“术后远期排尿障碍”发生率低于经耻骨后组[P<0.01,OR=0.17,95%CI(0.09~0.32)],[P<0.01,OR=0.32,95%CI(0.16~0.63)],[P<0.01,OR=0.32,95%CI(0.17-0.61)]。经闭孔组的“术后疼痛”发生率高于经耻骨后组[P<0.01,OR=2.53,95%CI1.72~3.72]。两种术式其他并发症如“吊带侵蚀”、“术后膀胱刺激”、“术后短期排尿障碍”发生率相似。结论:经耻骨后与经闭孔尿道中段吊带术治疗女性SUI均具有微创、疗效满意的优点。经闭孔路径尿道吊带术可有效避免经耻骨后术式膀胱损伤、血肿形成、术后远期排尿障碍等并发症,更加安全。但经耻骨后术式对重度SUI疗效优于经闭孔路径术式。外科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