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政治2000年产生于美国。网络政治就是人们通过网络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或者说是现实政治在网络里的反映。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政权系统的活动,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是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参与形式的直接性、参与空间的自由性、参与成本的低廉性、参与身份的虚拟性。因此它具有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民主原则和民主机制的变革和创新,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加快推动政治社会化过程、网络政治参与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弥补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推动政治社会化,增强网民的主人翁责任感、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是社会秩序的“晴雨表”之功能。但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秩序也具有负面作用,如持不同政见者、恐怖组织甚至叛国集团在互联网上大摆讲坛,计算机黑客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正日益成为公民关心国家大事、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在网络政治参与初期,网民只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参与的的目的仅限于经济利益和对一些客观的政治事件发表评论,参与的形式也只限于网络舆论、政治性论坛、政治博客、网络签名、网络公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不断出现,诸如网络问政、网络选举、网络信访、网络监督、利用手机互联网参与等。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激增、热情日益高涨,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当前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尚处于较低水平,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扩大,非法政治参与成分增加,出现“信息鸿沟”、阶级壁垒和“群体极化”现象,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仍存在着利益表达不平衡的问题等。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开放性的政策,调动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政治参与规模,促进网民的政治社会化。畅通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规范网络政治参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实现;建设网络宣传队伍,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加强伦理建设,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发展;拓展政务平台,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沟通渠道;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积极引导网络政治群体,防范群体极化的消极影响;加快网络技术研究,净化网络政治信息空间;改善中国共产党对网络政治参与的领导,把握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向。总之,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扬长避短,积极推动、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快速、健康发展,使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