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的问题极其宽泛,因此要全面管理和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各个方面是极其困难的。利用旗舰种(Flag species)和伞护种(Umbrella species)实现对一个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则是一种有效途径。建立野生动物廊道是解决栖息地破碎化问题的最有效策略之一。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我国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以其为代理(surrogated)建立多物种廊道,可以在保护自身的同时保护更多的同域物种。为了探索建立以旗舰物种大熊猫为代理的多物种廊道,本研究基于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筛选出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四个大熊猫同域物种分布点数据。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采用适合小训练集数据的Bootstrap方法重复运算10次,以10次计算结果的均值作为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SI),以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HSI为阈值划定各物种栖息地斑块。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LCP),利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连接性分析工具箱Linkage Mapper规划各物种廊道。基于四川省林草局规划的拖乌山大熊猫廊道,评估该廊道与各同域物种廊道的重叠程度,以及评估大熊猫廊道对各同域物种廊道的伞护效果,最终规划一个覆盖大多数物种廊道需求的多物种廊道。在本研究区域内共划定了55个适宜栖息地斑块,栖息地总面积分别为小熊猫274.61 km~2、中华鬣羚635.81 km~2、毛冠鹿415.79 km~2、豹猫1088.51 km~2。适宜栖息地斑块为小熊猫8个、中华鬣羚19个、毛冠鹿12个、豹猫16个。其中,豹猫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大,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最轻;小熊猫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小,栖息地破碎化最严重。基于各物种适宜栖息地斑块和阻力图层,共规划了69条廊道,其中小熊猫11条、中华鬣羚25条、毛冠鹿12条、豹猫21条。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与各同域物种廊道之间的重叠范围极小,仅中华鬣羚的一条廊道被大熊猫廊道所覆盖。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与另外三个物种的廊道之间完全无重叠。这表明,直接利用现有的拖乌山大熊猫廊道远远不足以伞护其他物种。同时,各同域物种之间的廊道重叠范围也很小,说明难以简单地以单一物种为基础,规划一个满足多物种需求的多物种廊道。通过本研究结果可知,由于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生态需求,若以大熊猫廊道优先原则建立多物种廊道是无法同时满足其他同域物种的廊道需求。因此建议,以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为基础,在各物种廊道集中分布区规划一个覆盖多个物种廊道需求的、范围相对宽泛的“多物种廊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