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1930年5月在江西寻乌进行的调查,不仅是其一生所做最大规模的调查,成为政界宣传调查研究思想和学界研究调查研究理论方法的主要参照,而且被视为中央苏区史、中国革命史和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素材。《寻乌调查》视野开阔,内容的宽泛,社会阶层与矛盾分析准确,农民与市场关系生动具体,传统文化丰富详实,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了当年农村革命的影响;加之时代巨人的政治魅力,使其成为了三十余年来境内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社会史研究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研究,虽然成果已经不少,但至今没有一篇对寻乌调查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综述,这对准确把握寻乌调查研究的异同点与争论误区,和继续深化寻乌调查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影响。这便是本文选题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的综合梳理与分析,以绪论开篇,在各研究角度与层面设章,进而归纳总结分析,阐述深化研究的思考。第一章:绪论。梳理分析已有寻乌调查的相关学术研究文献和政界的认知,确立本文选题的研究价值,定义相关概念,选择研究理论与方法,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视角铺设框架。第二章:关于寻乌调查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该问题的讨论以石仲泉、高淑云、廖巨农、姚玉珍等学者为代表,研究涉及调查研究思想与理论方法、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与正确方法以及调查研究形成调查研究之风等方面,在寻乌调查的实事求是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地位、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等方面形成了共识。第三章:关于寻乌调查贡献苏区土地革命政策的研究。参与该问题讨论有石仲泉、罗平汉、温锐、佟英明、曾耀荣等学者,基本涉及寻乌调查原因分析和成果结论贡献的研究。该层面的解读中,存在一定共识,但在寻乌调查阶级划分认识上的理解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分歧与争论。第四章:关于寻乌调查的典型传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参与该问题讨论有温锐、曹树基、黄道炫、游海华、王福昌、郑有贵等专家,研究涉及生产要素与传统经济制度、小农户与商品市场以及公共事业与社区管理等寻乌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其结论呈现了革命史研究视野与经济社会史实证研究存在的分歧。第五章:关于研究的共识、分歧与前沿问题。本章在第二、三、四章研究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寻乌调查的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和原因目的层面,基本形成研究共识;而在寻乌调查划分农村阶级认识和寻乌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中存在较大分歧,要从革命史和经济社会史两个视野中,寻找共同评价标准、尊重史实、区别正常与特殊等级问题上形成共识;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寻乌乡贤与传统社区管理及公共设施建设的研究、开拓寻乌调查资料中传统制度、文化与中国乡村振兴的研究,以及思考毛泽东为何没有公开发表《寻乌调查》,等等,进而为传承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思想路线和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