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快速发展已使城市河流水资源产生了严重问题,本文以无锡太湖新城尚贤河为例,针对快速城市化新区水环境污染的特点,以及新建城区对河流景观的要求,从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出发,主要利用植物研究城市河流水质生态保障技术,提出与新城区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微污染河流水质生态保障措施,美化河道景观环境、显著改善快速城市化新区微污染水体环境。研究内容包括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效果研究,立体生态岸带-人工湿地控污系统中试研究以及在尚贤河实际应用的示范工程。以鸢尾、千屈菜、狐尾藻、菹草以及伊乐藻5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考察水生植物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植物系统对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的去除率依次为:鸢尾+狐尾藻+菹草>菹草+伊乐藻+狐尾藻>千屈菜>鸢尾>菹草>空白,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1.7%、38.5%、25.7%、43.3%。因此,在河流水质生态保障技术实施过程中,人工湿地植物应有选择性并可采用多样化组合,利用河流生态多样性达到对污染物的稳定去除作用。以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效果研究为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原则,在江南大学校内池塘,以0.2m的间距从外向内环池塘依次种植红叶小檗、麦冬等植物(宽度约0.8~1m)构建岸带,以20~30株/m2混合狐尾藻和睡莲、金鱼藻等种植于水中,建立立体生态岸带-人工湿地控污系统中试工程。系统运行结果表明,水体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可达到64.2%、75.6%、46.6%,净化能力与物化塘相似,每平方米水中植物可去除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分别为:3.33g、0.46g、3.64g。立体生态岸带-人工湿地控污系统可以较好的净化水质,为立体生态岸带-人工湿地控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中试研究结果,结合尚贤河特点,大量种植红叶小檗、麦冬等岸带植物以及鸢尾、千屈菜、狐尾藻、菹草、伊乐藻等水生植物,建立立体生态岸带-人工湿地控污系统示范工程,运行情况表明:尚贤河水体水质较施工前,水体中总氮的含量降低了34.8%,硝酸盐氮的含量降低了88.6%,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由地表水IV类提高至地表水III类。利用灰色聚类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秋季、冬季、春季水体水质可达到III类水体,水体夏季水质也可维持在IV类,尚贤河立体生态岸带-人工湿地控污系统对水体净化作用明显,同时对城市河流景观具有良好的美化效果,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