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学生海外留学有从奢侈品逐步转变为消费品的趋势。过去,中国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学校的排名、教育的质量、专业的优势等等,由于留学是奢侈消费,留学生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在汇率波动上也并不在意。但是随着留学逐步步入普通大众的家庭和生活之中,当人们把出国留学看成是一种选择而非奢侈消费时,人们对于原先较不敏感的价格因素也越来越重视。而且尽管一些中国学生通过一些银行提供的留学金融服务来规避汇率风险,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并且从汇率风险对冲成本上看,每个学生个人去金融市场对冲风险的成本较高,需要的专业知识较高,进入金融市场难度较大,需要的精力较多。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价格的比较已经是越来越多留学生做出留学决策的关键步骤。这种现状伴随的问题就是,尽管西方大学收取学费是本国货币,西方大学仍然间接地承担了隐含的汇率风险。这是由于,国际教育服务的买方,即中国学生,会考虑出国留学学费成本,价格的高低和波动性都会影响学生申请,从而会影响西方大学收到申请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大学的成功与否与其学生水平、科研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学生的质量与学费收入的多寡同样重要。本文作者提出,海外留学可以像其他的货物和服务贸易一样,用本地货币标价,即用人民币标价。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大学正日益依赖于来自中国的生源,而这种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意味着卖方需要迎合买方的需求。本地货币标价的方案可以将汇率风险从学生转移到大学。由于大学收到的学费数额较大,且总体数量可预测,大学在对冲汇率风险时有规模效应的优势。借助专业金融机构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使用金融衍生品,我们可以实现对汇率风险的对冲,从而降低汇率风险与学生质量相关程度。考虑到大量的货币交易容易引起洗钱的风险,本文作者参考了相关反洗钱文献资料,并将本文提出的本地货币标价方案限定在监管范围内,同时与合作银行进行合法合规的安排,从而规避人民币跨境交易的风险。为了让本地货币标价的方案在现实中可行,本文作者设计了包含大学、银行和学生的方案和时间表。为了简化分析,本文挑选了西方留学的主流选择之一,英国及其货币英镑,作为分析的对象。英镑与人民币之间有3个月和9个月的人民币英镑远期汇率,有相关历史数据,可以采用为主要对冲工具,能够进行对冲方案的历史回测。通过量化本方案的收益和波动性,我们求得了最优对冲比率。其中,我们使用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和协方差来作为最优对冲比率计算的参数,这样做可以让我们得到—个具有前瞻性的最优对冲比率。我们还使用历史数据和假设情境来检验方案在2014/15学年是否有效对冲风险。通过本文分析研究,本文作者得出结论,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本地货币标价是可行且多赢的。中国留学生可从本地货币标价中规避汇率风险。西方大学虽然承担了汇率风险,但是能够通过银行进行量化的汇率风险对冲,同时提升大学在留学生中的口碑。银行通过汇率衍生品交易而增加业务收入。本文作者建议,本地货币标价更适用于中等排名和口碑的西方大学,这些大学的教育服务更具有消费品和买方市场的性质,通过本地货币标价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校的声誉,而西方顶尖大学教育在目前阶段对于本地货币标价的动力仍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