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治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教育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唐朝的官学教育学科门类设置齐全,涉及各个方面,学生人数规模较为庞大,这值得引起我们对当时官学教育的关注。学生作为教育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其研究能够准确把脉官学教育的发展。本文拟对整个唐朝官学学生群体进行考究,通过对官学学生的分析,探讨其分类构成、学习生活、待遇、出路、特点等问题。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唐代官学学生群体的分类与构成。本章包括两个部分,先是对官学学生群体进行分类,为之后讨论界定标准。其次再分析官学学生的构成,即各类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重。第二章是唐代官学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官学学生的学习,包括各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面临的各种考核。第二部分是论述官学学生的学校生活,他们可以参加文化活动和礼仪活动,此外,他们也有自己的交游与娱乐活动。第三章是唐代官学学生群体的待遇。本章可分为四个部分,即政治、经济、假期及其他方面的待遇。政治方面的待遇包括参与朝参活动与迎送活动,还可以充当斋郎或挽郎以便更快入仕。经济方面的待遇包括官学学生享有食宿待遇、供给服饰的待遇以及免除课役或杂徭的待遇。其他方面的待遇包括不定期赏赐及授予勋官的待遇。第四章是唐代官学学生群体的出路。官学学生群体的出路有四类:一是入仕为官,通过门荫、科举以及其他方式步入仕途。二是留任本馆,这多指大部分伎术类学生。三是从幕地方,安史乱后,在地方使府中做事的不在少数。四是其他出路,包括在地方从事教育工作,或者继续修业学习,如由低级学馆升入高级学馆等。第五章是唐代官学学生群体的特征。唐代官学学生群体的特征主要有四个。一是年龄性特征,即进入官学的年龄要求。二是身份性特征,即进入官学的身份限制,从唐初至唐末因学生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具体而言是指,经学学生的身份性特征自唐初至唐末逐渐走向消弭,而伎术类学生的身份性特征则不甚明显。三是等级差异明显,即官学学生的身份可以降低,也可以升高,是上下变动的。最后一个特征则是比例失调,既指中央官学学生和地方官学学生之间的比例失调,也指经学学生和伎术学生之间的比例失调。综上,唐代官学学生种类较多,因其类别不同,其学习内容与考核也不尽然相同,他们还有自己的学校生活。作为官学学生,他们不仅享有相应的待遇,毕业后也有几条出路可供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官学学生群体的整体特征,各类学生之间的界限较为明显,这显然并不利于官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