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光学联合全息集成照相术的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息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三维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最理想、最具前景的三维显示技术。通过记录和再现物光波前分布,全息技术能够实现物体的真彩色三维显示。但是,传统的全息记录过程需要用到高相干性的激光光源,而且对环境的防震要求高,所以一般适合在实验室进行制作。计算机制全息技术(CGH)利用计算机编码代替了传统全息术的激光记录过程,实现了全息图的制作,从而克服了传统全息术的缺点,并实现了虚拟三维场景数据的全息记录。但是,按照目前的技术,利用计算全息技术制作大面积的全息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计算全息图的面积受到了其海量的计算量、出图设备、微缩设备的限制。 1967年,R.V.Pole将传统的体视术——集成照相术与全息术相结合,实现了非相干照明物体的全息记录,从而大大扩展了全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促进了全息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的进程。但是,Pole提出的全息集成照相技术显然只能应用于现实存在的物体,对于虚拟的三维场景并不适用。 为克服计算机制全息技术和传统全息集成照相技术的不足,实现虚拟三维场景的大幅全息显示,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全息基本理论、集成照相原理以及彩色全息合成方法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一种将计算机技术和全息集成照相术相结合以实现虚拟三维场景的全息显示的方法。 本方法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读取虚拟三维场景的三维数据文件,接着利用虚拟全息编码器对虚拟三维场景进行全息编码,最后输出编码得到的基元体视图序列,再结合彩虹全息及彩色全息原理实现虚拟三维场景的全息显示。 本文先从理论上论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虚拟场景全息显示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研究了虚拟三维场景的彩色全息显示,给出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主要工作包括: 1、传统集成照相术原理与计算机图形学原理的分析比较。 2、三维数据文件的读取。分析各种三维数据文件格式,根据不同文件格式对应的不同数据结构编写相应的文件读取程序。 3、准三维图像的全息编码。根据准三维数据文件的格式和几何光学成像原理,编写准三维图像的虚拟全息编码器程序 。 4、虚拟三维场景的全息编码。根据计算机图形学原理,编写虚拟三维场景的全息编码器程序。 5、虚拟三维场景的彩虹全息显示。将编码得到的基元体视图序列用高分辨率出图设备输出,并根据彩虹全息原理制作虚拟三维场景的彩虹全息图。 6、虚拟三维场景的彩色全息显示。将编码得到的基元体视图序列分色输出,并结合彩色全息原理制作虚拟三维场景的彩色全息图。
其他文献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按照传统的经典理论它可能具有极大的场增强因子,这潜在的优势促使了人们对碳纳米管场致发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基于量子化学的数值模拟是研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智能车辆避障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智能小车在未知环境下行驶的安全性,本文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到车辆障碍识别系统中,通过对环
超宽带源和天线在瞬态雷达和通信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超宽带电磁脉沖的产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可以产生100ps上升沿,电压幅度超过10kV,脉沖宽度可从130p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体系,包括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等各种系统,他们的运动大多呈现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目前对于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线性系统中的相干结
这篇论文要研究和探讨的是极区中层异常雷达回波及其在人工加热条件下的表现。极区中层雷达回波包括夏季回波PMSE和冬季回波PMWE。PMSE是夏季发生在极地上空极区中层顶部附近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的高性能、微型化、低成本要求使机械加工的精密化被提到了各国的重大发展决策上,而机械加工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几何位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基于射频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但是无线网络的发展存在着频带宽度不够宽、电磁辐射过强等现实问题。白光可见光通信系统既有光通信技术抗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