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糖体外发酵模型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s50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感染性腹泻儿童及正常儿童的粪便标本,利用体外发酵模型模拟人体肠道菌群对低聚糖的酵解、产酸及产气情况,探讨感染性腹泻时肠道菌群紊乱与菌群代谢的相互关系,以期协助评估感染性腹泻时肠道菌群紊乱程度。资料与方法:实验组为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31例感染性腹泻儿童,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2月3岁9月,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年龄小于5周岁;(2)符合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3)排除呼吸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疾病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稳态及实验数据结果的相关疾病。实验组按照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等又分为病毒性肠炎组和细菌性肠炎组。对照组为同期于儿保科例行体检的12例正常儿童,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5月4岁,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年龄小于5周岁;(2)4周内无腹泻病史;(3)4周内无抗生素使用史;(4)排除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及其它器质性疾病。收集并处理其粪便标本后于培养基本中恒温发酵,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检测各培养基24h产气量、24h及48h SCFA含量,最后应用SPA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常儿童组粪便中总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明显高于细菌性肠炎组(P<0.05),总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明显高于病毒性肠炎组(P<0.05)。2.细菌性肠炎组24h、48h相同培养基中的总酸、乙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和病毒性肠炎组(P<0.05)。3.细菌性肠炎组24h、48h时FOS、GOS、IMO培养基中丙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P<0.05),YCFA、GOS、IMO培养基中丙酸含量明显低于病毒性肠炎组(P<0.05)。4.三组之间同种培养基中的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几乎无明显差异。5.正常儿童组、病毒性肠炎组低聚糖培养基中乙酸量明显高于同组的基本培养基(P<0.05);细菌性肠炎组FOS、GOS、IMO培养基中丙酸量却明显低于同组的基本培养基(P<0.05)。6.正常儿童组、病毒性肠炎组、细菌性肠炎组的大部分低聚糖培养基24h内产气量明显高于同组的基本培养基(P<0.05)。结论:1.儿童肠道菌群可利用低聚糖产生更多对机体有益的SCFA,也产生更多气体。2.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腹泻儿童,粪菌发酵低聚糖时,乙酸几乎都是产量最多的SCFA,其次是丙酸,而被认为最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丁酸产量很少,可能与发酵时间过长或消耗有关。3.细菌性肠炎患儿粪便总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病毒性肠炎患儿粪便总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4.细菌性肠炎患儿粪便体外发酵低聚糖过程中,总酸、乙酸产量明显低于病毒性肠炎患儿及正常儿童。5.细菌性肠炎导致菌群紊乱时主要表现为可利用低聚糖产生乙酸的菌种减少。6.测定粪便及低聚糖体外发酵模型中的SCFA可能有助于评估感染性腹泻的肠道菌群紊乱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兔退变椎间盘中髓核细胞衰老信号途径的关键因素P16、P53表达的影响,以及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效应。  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L3/L4、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表现、认知功能受损特征及其与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区别与共性,探讨影响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
目的:(1)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对K562及K562/A0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AGEs诱导细胞增殖的干预作
目的:缺血性卒中的典型特征是脑血流的破坏。本研究旨在应用CEUS(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ic,超声造影)定量评价急性脑缺血模型新西兰大耳白兔的脑组织血流灌注。本研究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