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通道与双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高血压脑出血危重患者提供高效、规范化的治疗借鉴思路。方法:搜集整理河北蔚县人民医院2016年09月至2017年09月期间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行锥颅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对血肿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并做好标记,实验组采取双通道引流,借助CT确定血肿中心,穿刺点选择血肿中心到血肿边缘最近的皮层,并对血肿中心到穿刺点的垂直距离分别进行测定,双通道的患者同时经额部沿长轴穿刺点进行选择,确保穿刺时进针方向平行于中线,将带针芯的穿刺硅胶管插入,拔出针芯,将硅胶管留置进行引流。对照组由于脑实质血肿接受单通道引流,手术操作同实验组。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血肿量、GOS评分、ADL分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对实验组双通道引流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性强。2.术前两组患者血肿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后,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肿量均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肿量下降更为明显,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GOS评分相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但是不同等级的例数分布,2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4、5级的例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5.在ADL分级方面,实验组IV-V级例数为6例,对照组IV-V级例数为10例,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II级为7例,对照组III级有11例,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II级17例,对照组I-II级9例,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经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再出血、脑积水、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其中,对照组发生率为40.00%,实验组发生率为23.33%,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双通道引流血肿清除术影响预后方面,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前GCS评分、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发生脑疝、出血量方面,预后良好组显著优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9.根据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双通道引流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术前GCS评分高、破入脑室、发生脑疝以及出血量多。结论:1与单通道微创引流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双通道微创引流,能够快速清除血肿、减少血肿的占位效应,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2.双通道微创引流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3.在临床实践中,影响双通道引流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术前GCS评分高、破入脑室、发生脑疝以及出血量多。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明确影响双通道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其危险因素为术前GCS评分高、破入脑室、发生脑疝以及出血量多,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