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提升塑性是材料科学界一直渴望实现的研究目标,但一般提高金属强度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塑性的降低,强度和塑性间表现出倒置的矛盾关系。金属基复合材料是通过在金属基体中人为地引入刚性颗粒以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但因颗粒与基体弹性模量差异过大,不协调变形,导致界面应力集中而发生早期开裂,塑性较基体急剧降低。为了解决此种强塑性间的制约问题,本文以石墨烯/6063Al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提升塑性是材料科学界一直渴望实现的研究目标,但一般提高金属强度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塑性的降低,强度和塑性间表现出倒置的矛盾关系。金属基复合材料是通过在金属基体中人为地引入刚性颗粒以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但因颗粒与基体弹性模量差异过大,不协调变形,导致界面应力集中而发生早期开裂,塑性较基体急剧降低。为了解决此种强塑性间的制约问题,本文以石墨烯/6063Al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屈服强化、增强体分布和取向以及界面结构三个角度进行了强韧化设计,采用片状球磨、水平烧结及垂直挤压三步粉末冶金工艺成功地制得了高强韧多层石墨烯/6063Al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阐明了石墨烯对铝基体增强增韧机理,并利用原位拉伸试验揭示了复合材料的变形过程及断裂行为。设计并制备了高强韧多层石墨烯/6063Al复合材料。经理论设计,高强韧石墨烯/铝复合材料应满足以下条件:界面干净且结合良好、高含量低损伤石墨烯于晶界和晶内均匀弥散分布且定向排列。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策略改善石墨烯在铝中的分布形态及界面结合,满足以上强韧化条件。制备流程包括:片状球磨、水平烧结及垂直挤压三步粉末冶金工艺。片状球磨同步实现了铝粉长达13h的片化变形及石墨烯的低损伤均匀分散,在球磨剪切力的作用下石墨烯剥离少层化,片状粉体经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水平堆垛成层状预制体和垂直片层热挤压后,近90°的大塑性变形使石墨烯进一步剥离少层化,原始团聚的石墨烯纳米片转变为均匀分散的多层石墨烯,片层厚度约为5~10nm,于晶界和晶内均匀弥散分布,且沿挤压方向准定向排列,形成织构,石墨烯平面与挤压方向的夹角约为15~34°,晶内石墨烯与铝之间存在如下取向关系:(111)Al//(0001)GNSs&[2-1-1]Al//[-12-10]GNSs。机械球磨的破碎作用及合金元素调控去掉了铝粉表面氧化膜,界面由C-Al直接结合为主,基体Mg元素与Al2O3反应生成棒状Mg Al2O4,并结合低温快速烧结避免了有害界面反应产物Al4C3的生成。研究了挤压态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随着石墨烯含量从0wt.%增加至1.0wt%,晶粒尺寸从912nm降为595nm,材料内部<111>丝织构强度从5.99增大到12.59。随着含量增多,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单调上升,同时具有高塑性,0.5wt.%石墨烯/铝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强塑性匹配,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较同工艺制备的铝合金提高22%和15%,分别可达280MPa和341MPa,同时,总延伸率为16.3%,略高于铝合金(14.6%),伴有明显的颈缩现象。计算分析了复合材料屈服强度及应变硬化两阶段的强化机制。屈服强度的强化机制主要由细晶强化、位错强化、载荷传递强化以及晶内石墨烯的Orowan强化构成,当含量增加到1.0wt.%时,Orowan强化占比高达52%。应变硬化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林位错硬化为主要机制,晶界石墨烯和晶内石墨烯对位错累积的贡献机制不同,晶界石墨烯一方面阻碍位错运动,造成位错塞积,另一方面降低晶界扩散系数,减少晶界对刃型位错的吸收湮灭,而晶内石墨烯依靠Orowan位错环增殖提高位错密度,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螺位错的湮灭。揭示了复合材料的变形过程和断裂行为。原位拉伸结果表明,石墨烯通过偏转、矫直、层间错排以协调基体变形,减少了界面应力集中和开裂倾向,使塑性变形延续到颈缩发生。断裂过程中,密集分布的石墨烯分散并阻隔基体中裂纹分布和连通,桥接基体裂纹的同时,承担载荷,随后发生错层滑移和逐步撕裂。石墨烯的协调变形和逐步分层撕裂提供了持久变形及桥接效应,是复合材料优异塑性和韧性的主要原因。撕裂的少层石墨烯依附于基体韧窝侧壁定向密集排列,沿受力方向伸出100nm以上,形成特殊的“蝉翼状”断口。本论文研究结果为理解石墨烯对金属基体的强韧化提供了直观实验证据,对高强韧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和飞行器对轻质吸波材料的强烈需求,本文以多孔碳材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各种吸波机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在微观(纳米)、介观(微米)和宏观(毫米)尺度的范围内设计及优化,以获得具有轻质和宽频吸波特性的碳材料。研究表明,在微观尺度上偶极子和电导对吸波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微观模型建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关注。因此,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构建氮掺杂碳模型,研究偶极子、电
新型近红外二区(NIR Ⅱ,1000-1700 nm)荧光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像信噪比和更深的穿透深度。尽管目前NIR Ⅱ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和传感等领域,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1000-1300 nm范围内生物组织自体荧光的存在降低了成像对比度。而且,荧光强度依赖于浓度、激发功率、组织穿透深度以及组织类型等外界条件,影响了生物传感的准确性。针对自体荧光干扰和生物传感不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利用微小的传感器节点监测复杂的物理世界。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军事监测、环境监测、交通监测、以及结构健康监测等等,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调度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问题之一,包括通信调度问题和计算调度问题。调度问题研究网络中信道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分配,直接影响了网络的性能。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由配备电池能源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该节点称作有源传感器节
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调控手段丰富、调控能力强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目标探测、航天器热控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同时,基于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随温度可逆变化的特点,在上述各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尽管针对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对实际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加工后的基材形貌对金属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同时,工程中
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发酵乳制品发酵剂主体菌种之一,其高生物量是开发高效直投式发酵剂的关键。目前研究发现即使在营养充足条件下,发酵对数末期增殖能力仍会下降,这可能与菌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挖掘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过程中菌体生理状态变化以及其对活性菌体数量的影响,揭示培养过程菌体分裂的影响机制,促进菌体分裂以解决菌体增殖瓶颈,提高菌体培养密度,对实现发酵剂高活性制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保加利亚乳杆菌
复合材料点阵夹芯结构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的力学性能优势,因此其在航空、航天和船舶工业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集中或非均匀载荷的作用下,梯度点阵夹芯结构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其承载能力,区别于传统的均匀点阵夹芯结构,梯度点阵夹芯结构的几何构型的有序变化导致了单胞力学性能及密度在夹芯结构内的梯度分布,合理分配了点阵夹芯的质量,提升了结构的承载效率,因此其在弯曲、整体屈曲和振动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
在航空航天、光学、微电子等领域中的核心器件呈现出结构复杂化、小型化、高加工要求化等发展趋势以增强其功能特性并减小特征尺寸。这些器件多采用难以加工的硬脆材料,这也增加了其制备难度。例如半球谐振子,即是一种典型的小口径薄壁复杂构件,是半球谐振陀螺仪的核心部件。半球谐振陀螺仪由于精度高、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工作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抗冲击能力强等一系列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是执行高价值空间任务的首要选择
兴起于美国的社会情感学习近年来逐渐受到中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在借鉴这一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中国教育情境时,需要深刻理解其所根植的西方文化对其核心思想的塑造,并对此保持反思性的审察。以这种审察作为对照,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围绕社会情感学习的三个核心概念——自我、社会和情感——展开对于这一教育理念内涵实质的探讨。通过厘清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对于相关概念的论述,为理解和践行社会情感学习提供中国理论的
大力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往往冬季越是寒冷,将夏季丰富的太阳能跨季节转移到寒冷的冬季是实现清洁供暖的梦想。基于水合盐与水蒸气的可逆水合/脱水反应的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无需绝热防护、储存周期长等优点,是进行跨季节储热的最佳选择。其中氯化钙水合物因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反应温度区间与建筑供暖相匹配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热化
负刚度结构具有迥异于常见轻质结构的力学特性,如可重用性、跳变特性、多稳态特性,特殊的串联特性等。由于这些特性,该类结构在缓冲吸能、减振降噪等方面展现出一些其他结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受到结构特征和变形机制的制约,现有负刚度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远低于泡沫、蜂窝、点阵这样的常见轻质结构和材料,这大大限制了负刚度结构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负刚度机制,并基于此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