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颓废”的审美概念的历史考察。19世纪唯美派文艺的颓废倾向仿佛是对一种当代艺术精神的预演,体现着社会意识的转换。颓废的悖论特征在当代人眼光中表现出对新兴思维的乌托邦式呼唤。这促使本人思考以下问题:唯美派文艺的颓废倾向,究竟是批判理论认识下的,属于被体制、被大众奴役着的、沉沦着的消极现象,还是建设性观念下的,具有超越性的、能够导向心灵救赎的积极价值取向?推进一步说,1990年代以来的美学研究将颓废或褒扬为对旧道德的反叛、对新兴世界的向往,或贬斥为价值感丧失的祸首、文艺商品化的同谋,这种分而论之,或旨在批判、或着重建设的思维方式本身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颓废作为一种更多地属于当代的审美范畴,体现了西方人怎样的精神变革?本文对此问题的探究分三个部分展开:
在第一章中,通过对19世纪颓废美的典型理论的描述,对颓废在唯美中产生的历史性回顾,本研究发现颓废有着痛切地审美、为恶的快意的逻辑悖论,以及唯美似乎必然导向颓废的历史悖论。
在第二章中,以王尔德的言行为例,指出颓废美只能在艺术与现实、精英与大众的融合中实现,因此,颓废具有穿透对立思维的超越性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对颓废自身的否定,对悖论的破解。
在第三章中,提出了颓废美学所呈现的从绝对否定到绝对肯定的辩证逻辑,体现出从痛苦、罪感到生命力和爱的救赎精神,这种救赎精神置换了中世纪以来从天主教到新教的信仰方式,使个体价值在整体意识中凸显,整体秩序在个体追求中呈现,反映了西方人趋于融合的当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