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时期开始锡伯族就已在东北嫩江流域繁衍生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科尔沁部奎蒙克塔斯哈喇首领接到北元大汗之诏令,参加镇压被称为“乌梁海”或“兀良哈”的乌济业特部反叛。把科尔沁统治中心移驻嫩江流域,开始统治这里的锡伯人。此间,锡伯部归属科尔沁蒙古的身份、待遇别具一格,具有自己的独立权,得到科尔沁王公贵族的“庇护”。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廷为了东北防域和直接管束锡伯族的目的,从科尔沁蒙古手中把锡伯族人“赎出”;当“赎出”锡伯族时,清政府利用投诚引诱、银两出卖和宗教迷惑等方式,引诱科尔沁蒙古封建主积极“进献”。“赎出”锡伯之后官兵派遣到齐齐哈尔、伯都纳、吉林乌拉等地作防御,附丁与家属仍居于原科尔沁蒙古地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为了整顿满洲八旗官兵,刚安置好的锡伯官兵及其家眷一同迁到盛京、京师等地皮甲当差。特别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为了加强伊犁等地防务的需求,从盛京诸城锡伯官兵内拣选年富力强者一千余名,并携眷家属,迁到新疆伊犁等地驻防。锡伯族南迁和西迁之后,嫩科尔沁蒙古地区某些地名能反映锡伯曾经在科尔沁蒙古地区分布与生活的足迹。另外,在文化和习俗、宗教等方面锡伯族与蒙古族具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与被科尔沁蒙古所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地域相邻而文化相互渗透或影响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