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氮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的观察,探讨揿针治疗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及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给予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揿针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实验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评分、NT-proBNP、Ang-Ⅱ、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基线没有统计学差异。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治疗后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0.000,P对照组=0.01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活动耐量。治疗后组间步行距离比较(P=0.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明尼苏达心衰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0.000,P对照组=0.000)。治疗后两组组间明尼苏达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0.000,P对照组=0.038),提示两组均可提高LVEF。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EF提高水平相近。NT-proBNP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0.000,P对照组=0.000),经治疗后两组NT-proBNP均明显下降。治疗后组间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治疗组降低NT-proBNP水平优于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0.000,P对照组=0.007)。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治疗组在降低Ang-Ⅱ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规范化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揿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NT-proBNP、Ang-Ⅱ水平;在左室射血分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改善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