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性肾病是一类以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为特征的疾病,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两类,其中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膜性肾病中较常见的类型,有研究认为其约占膜性肾病的2/3[2],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临床以Ⅰ-Ⅱ期多见。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现代研究多认为其发生是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但是现有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于膜性肾病的治疗尚不理想。后采又有人通过观察研究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有自愈倾向,提倡早期以观察为主,无需治疗。但是,即便特发性膜性肾病存在着自行缓解的可能性,却也有很大的肾损害进展的风险。所以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时机的选择一直是临床医生急需解决和正在摸索的难题。国内很多学者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张胜容主任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临床与研究,总结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3个常见中医证型(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及兼夹证(湿浊证、血瘀证、湿热证),并针对各证型总结出常用方药。目的:观察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临床表现特点,总结张胜容主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经验,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的患者,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Ⅱ期,共31例。治疗方案包括西医基础治疗及中医辨证治疗配合中成药治疗。治疗疗程满3个月。观察分析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临床疗效。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入选病例男性略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患者就诊时病程以小于2年者居多,病理分期以Ⅰ、Ⅱ期为主,一般资料与目前多数临床研究相符。通过本次观察发现,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证最为常见,占41.92%,其次依次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分别占总样本量的32.26%和25.81%;而兼夹证中70.97%的患者兼有血瘀证,其次依次为湿浊证(41.92%)、湿热证(29.03%)。临床症状方面,患者以表现为水肿、尿浊者最为多见,通过治疗前后证候评分对比,发现浮肿、腰酸、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前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可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血脂降低,肾功能、血色素无明显改变。通过统计学分析,31例患者初诊时浮肿情况与初诊时血浆白蛋白存在相关性,但浮肿减轻情况与血浆白蛋白的升高情况不相关。31例患者按照西医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7例,占87.10%;按照中医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者占9.68%,有效者占67.74%。结论: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其次依次为脾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证血瘀证最常见,其次依次为湿浊证、湿热证。张胜容主任制定的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辨证疗法对于改善患者浮肿、腰酸、乏力、口干咽燥等临床证状、减少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保护肾功能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