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是影响作物生长的自然因素之一。以增温为主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有着显著影响,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我国增温速率和幅度最为显著地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以该地主要农作物水稻和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近30年的气候资料、县级农业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空间面板统计模型,识别气候因子与非气候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评估各个因子在作物产量提高过程中的贡献率,揭示东北三省水稻、玉米产量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生长季积温每增加1%,水稻产量增加0.73%。过去30年间,温度升高促使水稻产量增加4.4%。水稻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源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79.6%)。水稻产量地理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了 320km。温度对水稻产量重心迁移影响显著,且仅受温度影响下水稻产量重心空间变化与实际水稻产量重心空间变化相一致。水稻生长季内日照对产量重心也呈显著性影响,但受日照和降水各个单一因子影响下的产量重心空间变化与实际水稻产量重心空间变化不太一致。(2)生长季积温每增加1%,玉米产量增加0.87%。过去30年间,温度升高促使玉米产量增加5.2%。玉米产量增加的原因也主要源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88.6%)。玉米产量地理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了 138km。温度和日照对玉米产量重心迁移影响显著,且仅受温度或日照影响下玉米产量重心空间变化与实际玉米产量重心空间变化相一致。玉米生长季内降水对产量重心也呈显著性影响,但受降水单一因子影响下的产量重心空间变化与实际水稻产量重心空间变化不太一致。(3)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面积重心变化均出现短暂的跳跃式迁移,但产量和面积重心跳跃式迁移出现的时间不相同。水稻重心跳跃式迁移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其中水稻产量重心第二次跳跃式迁移早于面积2年时间。玉米重心跳跃式迁移出现在2000以后,产量重心跳跃式迁移晚于面积5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