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臭氧耦合污泥减量化水处理工艺研究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573346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的产量急剧增加,而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如果污泥得不到有效妥善的处置,其会通过各种途径造成对水体和大气的二次污染,给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  本文首先采用ASBR/SBR组合污泥减量工艺,在SBR段原位动态施加臭氧,重点研究了原位臭氧氧化对SBR段污泥混合液参数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0-0.145gO3/gMLSS时,随着施加臭氧量的不断增加,SBR段的MLSS、MLVSS呈下降趋势;污泥活性明显降低,但污泥沉淀性能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臭氧对污泥微生物细胞的破解能够引起混合液中SCOD、TOC、TN、TP和多糖浓度的升高,其最高值分别可达到1356.5mg/L、410.5mg/L、29.89 mg/L、17.54 mg/L和236.8 mg/L;臭氧对NH4+-N和NO2 ̄-N均有较强的氧化能力,NH4+-N呈逐渐减小的规律,NO2 ̄-N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而NO3 ̄-N始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蛋白质极易被臭氧氧化,溶胞所释放出的蛋白质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规律;溶胞过程中酸性物质的释放,致使混合液的pH值由最初的8.22下降到5.61。  同时采用ASBR/SBR原位臭氧污泥减量工艺,重点研究了原位臭氧氧化对SBR段污泥产率和出水水质的影响。两组相同的ASBR/SBR组合工艺同时运行,每隔3个周期向臭氧投加组SBR段的曝气阶段原位间歇投加臭氧,臭氧投加量为0.027gO3/gMLSS,连续运行40d;对照组不投加臭氧作为对比。结果表明:原位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约43.9%,臭氧投加组SBR段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1447gSS/gSCOD,而对照组为0.2580gSS/gSCOD,投加组没有惰性污泥的累积,并且污泥沉淀性能得到改善。原位臭氧氧化对出水水质影响不大,投加组与对照组相比,臭氧投加3周期后的出水COD、NH4+-N、TN、TP平均值分别为47.8mg/L、0.76 mg/L、14.1 mg/L和6.4mg/L,去除率分别下降了4%、2%、3%和7.7%,其中COD、NH4+-N、TN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本文又对投加组的SBR段的HRT、曝气时间和厌氧搅拌时间等参数进行了适当的优化调整,把SBR段运行周期从四周期调整为三周期,连续运行30d。调整后系统的臭氧投加周期、臭氧投加后运行一周期和运行二周期的出水COD、NH4+-N、TN、SS和pH值均能够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最后采用PCR-DGGE技术对ASBR和原位污泥减量前后SBR的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原位臭氧污泥减量工艺中ASBR系统主要细菌类群为:α-proteobacterium、β-proteobacterium、γ-proteobacterium和Actinobacteria。由DGGE图谱和测序结果可知,臭氧投加前后,SBR系统中均存在Nannocystis exedens、Uncultured candidate division TM7bacterium clone、Uncultured gamma proteobacterium clone、Sphingomonas sp.、UnculturedChloroflexi bacterium clone、Uncultured Comamonas sp.、Rhodococcus erythropolis、Rhodococcus sp.和Uncultured Rhodocyclaceae bacterium,可知原位臭氧投加并没有对SBR段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种群产生大的影响。根据DGGE图谱的信号强度可知,臭氧的投加只是对细菌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数量的影响在间歇投加臭氧的运行期间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从而保证了系统稳定的处理效果。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中课题是基于高地温地区深埋特长隧道灾害治理及修建关键技术的研究,按照国家试验规范和操作规程,近似模拟高地温环境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高地温环境下影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一种常用的抗滑支档结构,在滑坡治理工程中运用广泛。它和其它的普通抗滑桩相比,受力状态更为合理,并且可以进行主动加固,同时在控制桩身的位移方面更为有
微囊藻毒素是由淡水蓝藻产生的一类环肽毒素,对人类及动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在已发现的蓝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它是肿瘤促进剂,能抑制蛋白磷
随着全氟辛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在各类环境介质和人体内普遍检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中PFOS污染问题。本研究利用温和的方法降解PFOS,即以柠檬酸钛为还原剂,过渡金属辅酶(VB_(12))为催化剂降解PFOS。在降解基础上分析其降解产物,考察影响因素,探究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辅酶仿生系统可实现PFOS(200μmol/L)还原降解脱氟,水相氟
塔筒作为风力发电机的主要支撑结构,除受到作用在筒壁上的空气动力荷载与塔身自重之外,还受到由风轮和机舱传递的重力、水平推力以及偏航力矩等,其力学特性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机
近几十年来,预应力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工程中有广泛应用,而RPC活性粉末材料以其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等优越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结合预应力技术和RPC活性
钢结构优点很多,但不耐火。在高温下,呈现出与常温时不同的结构特性及变形过程。因此当钢结构建筑没有采取防火措施或防火保护不够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火灾,结构极易破坏甚至垮塌,严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P.C.斜拉桥)在我国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现代大跨径斜拉桥的建造不仅推动了桥梁设计理论、结构分析以及施工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大跨径斜拉桥的施工控制问题成为
风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之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筑高度的增加,对结构抗风性能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鉴于此,本文以FLUENT流体计算软件为平台,对建筑物绕流的风场
论文首先概述了桁架组合梁桥的发展及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应用情况,介绍了敞开式钢管-混凝土桁架组合梁桥的特点、发展前景及钢管混凝土的基本理论与一般设计原则。  论文以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