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的产量急剧增加,而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如果污泥得不到有效妥善的处置,其会通过各种途径造成对水体和大气的二次污染,给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 本文首先采用ASBR/SBR组合污泥减量工艺,在SBR段原位动态施加臭氧,重点研究了原位臭氧氧化对SBR段污泥混合液参数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0-0.145gO3/gMLSS时,随着施加臭氧量的不断增加,SBR段的MLSS、MLVSS呈下降趋势;污泥活性明显降低,但污泥沉淀性能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臭氧对污泥微生物细胞的破解能够引起混合液中SCOD、TOC、TN、TP和多糖浓度的升高,其最高值分别可达到1356.5mg/L、410.5mg/L、29.89 mg/L、17.54 mg/L和236.8 mg/L;臭氧对NH4+-N和NO2 ̄-N均有较强的氧化能力,NH4+-N呈逐渐减小的规律,NO2 ̄-N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而NO3 ̄-N始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蛋白质极易被臭氧氧化,溶胞所释放出的蛋白质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规律;溶胞过程中酸性物质的释放,致使混合液的pH值由最初的8.22下降到5.61。 同时采用ASBR/SBR原位臭氧污泥减量工艺,重点研究了原位臭氧氧化对SBR段污泥产率和出水水质的影响。两组相同的ASBR/SBR组合工艺同时运行,每隔3个周期向臭氧投加组SBR段的曝气阶段原位间歇投加臭氧,臭氧投加量为0.027gO3/gMLSS,连续运行40d;对照组不投加臭氧作为对比。结果表明:原位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约43.9%,臭氧投加组SBR段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1447gSS/gSCOD,而对照组为0.2580gSS/gSCOD,投加组没有惰性污泥的累积,并且污泥沉淀性能得到改善。原位臭氧氧化对出水水质影响不大,投加组与对照组相比,臭氧投加3周期后的出水COD、NH4+-N、TN、TP平均值分别为47.8mg/L、0.76 mg/L、14.1 mg/L和6.4mg/L,去除率分别下降了4%、2%、3%和7.7%,其中COD、NH4+-N、TN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本文又对投加组的SBR段的HRT、曝气时间和厌氧搅拌时间等参数进行了适当的优化调整,把SBR段运行周期从四周期调整为三周期,连续运行30d。调整后系统的臭氧投加周期、臭氧投加后运行一周期和运行二周期的出水COD、NH4+-N、TN、SS和pH值均能够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最后采用PCR-DGGE技术对ASBR和原位污泥减量前后SBR的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原位臭氧污泥减量工艺中ASBR系统主要细菌类群为:α-proteobacterium、β-proteobacterium、γ-proteobacterium和Actinobacteria。由DGGE图谱和测序结果可知,臭氧投加前后,SBR系统中均存在Nannocystis exedens、Uncultured candidate division TM7bacterium clone、Uncultured gamma proteobacterium clone、Sphingomonas sp.、UnculturedChloroflexi bacterium clone、Uncultured Comamonas sp.、Rhodococcus erythropolis、Rhodococcus sp.和Uncultured Rhodocyclaceae bacterium,可知原位臭氧投加并没有对SBR段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种群产生大的影响。根据DGGE图谱的信号强度可知,臭氧的投加只是对细菌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数量的影响在间歇投加臭氧的运行期间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从而保证了系统稳定的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