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在日常的体育锻炼及军事训练中,适应与损伤是两个并存的重要方面,训练结果如何取决于两者的平衡状态。目前国内骨骼肌运动损伤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运动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生化及酶学等方面的影响,国外在细胞因子在运动性肌损伤中的表达也处于起步阶段。骨骼肌损伤后的再生,伴随着复杂的生物学调节机制,与大量的细胞因子相关。其中IGF参与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IGF-Ⅰ主要促进骨骼肌的增值,IGF-Ⅱ主要对增殖后的细胞分化产生作用;bFGF是调控骨骼肌胚胎发生与生长发育的主要生长因子。细胞凋亡是骨骼肌损伤后细胞发生坏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素,如凋亡相关基因:Bc1-2、Bax等在骨骼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目的:探讨运动损伤中大鼠骨骼肌局部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并对它们在运动性肌损伤中肌细胞凋亡、坏死和增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运动性肌损伤的发病机理的探讨以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建立大鼠不同程度运动性肌损伤的动物模型,取运动损伤较明显的大鼠双侧腓肠肌,光镜、电镜观察骨骼肌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对不同损伤阶段骨骼肌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进行研究,RT-PCR对细胞生长因子等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骨骼肌损伤后局部不同细胞因子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在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骨骼肌细胞凋亡发生、发展以及结局。 研究结果:1、a IGF:在未进行运动的SD大鼠腓肠肌局部内源性IGF-Ⅰ、IGF-Ⅱ mRNA几乎未见改变;b在正常训练组,IGF-Ⅰ mRNA在开始阶段即有所升高,在第10天升高较明显,在第17天即开始下降,IGF-Ⅱ mRNA在第7天才开始逐渐升高,在第13~17天仍维持较高水平;c在一周力竭训练组,IGF-ⅠmRNA在开始阶段即上升,在第7天达最高水平,到第13天开始下降;IGF-Ⅱ的mRNA在第4天也开始升高,第10天升高较明显,并维持较高水平达数天。2、bFGF:在未进行训练运动的SD大鼠骨骼肌内源性bFGF的m丑NA几乎不表达;在正常训练条件下,第8一12天有所变化,但无规律可循;在一周力竭训练组,bFGF的mRNA在第2一6天有所变化,几本无规律。3、超微结构:超微结构显示在力竭运动中的骨骼肌损伤最明显,其它各组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4、凋亡:一周力竭运动组大鼠排肠肌bcl一2的mRNA表达明显强于其余各组,其它各组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Bax的表达则呈现与bcl一2相反的趋势,其它各组的表达也出现类似现象。 结论:1、骨骼肌运动损伤过程中有内源性IGF一I、IGF一11、bFGFInRNA的含量变化,它们与骨骼肌的损伤及修复相关。2、大鼠骨骼肌运动损伤过程中有细胞凋亡的现象,运动损伤越剧烈,凋亡现象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