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溻洗散对白色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3种真菌体外抑菌实验,以探索溻洗散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溻洗散治疗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为研发长期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的中药外用药奠定研究基础。 方法:1.制备菌悬液将白色念珠菌(C)、须癣毛癣菌(T)、红色毛癣菌(R),采用平板划线法分别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及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挑取培养基上菌落直径大于1mm的单个菌落,样本稀释液稀释,浊度分析仪调节菌液浊度至0.5-1麦氏,对配制好的3种菌悬液分别进行涂片、染色,分别以C、T、R标记,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形态,白色念珠菌做显色培养,以进一步验证真菌菌种。2.实验组及对照组设置水提取法煎煮浓缩溻洗散液至200ml,抽取100ml离心存储,设置为平行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速溶酮康唑乳膏,作为阳性对照组;采用倍比稀释,按照酵母菌及丝状菌标准化要求,在药敏平板上分别进行加样、加菌液;设置4组阴性对照组进行质控。3.培养观察将制备好的药敏平板置于28℃恒温培养箱培养5d后,取出观察受试菌株的生长状况,并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如培养孔中出现棉絮状物,表明有真菌生长,药液无抑菌作用;如培养孔澄清,则表明无真菌生长,药液有抑菌作用。 结果:1.本课题组实验条件下测得溻洗散对白色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25g/ml、0.25g/ml、0.125g/ml,实验组和平行对照组结果一致。2.酮康唑对白色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ug/ml、10ug/ml、40ug/ml。3.4组阴性对照组结果:对1(药):阴性,表明实验过程中,无真菌交叉污染;对2(药+菌):阴性,表明药液具有营养功能,且无细菌生长;对3(介质):阴性,表明介质有营养功能,且未被污染;对4(介质+菌):阳性,表明菌液里有营养作用,菌株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4.白色念珠菌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上,菌落呈现绿色,符合白色念珠菌形态学特征。菌悬液镜检结果均可看到有菌落生长,其中玻片C示: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及细胞发芽伸长而形成的假菌丝,形成长度小于1毫米的十五分之一的“项链”,符合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玻片T示:大量菌丝和孢子,菌丝笔直、延长生长、表面光滑,可见棒状大分生孢子及螺旋状菌丝,符合须癣毛癣菌菌落形态;玻片R示:少量分支、分隔的菌丝,小分生孢子少量,泪滴形,多侧生于菌丝两侧,大分生孢子缺乏,符合红色毛癣菌菌落形态。 结论:1.酮康唑和溻洗散均有抑菌作用,其中酮康唑的抑菌效果优于溻洗散。2.溻洗散液和离心液对白色念珠菌、须癣毛癣菌及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一致,均有体外抑制作用,其中最小抑菌浓度中T>R>C,抑菌浓度越小,表明抑菌作用越强,则C>R>T,由此可见,溻洗散对实验的三种菌株,抑菌作用最强的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红色毛癣菌,最弱的为须癣毛癣菌。酮康唑对3种真菌,抑菌作用最强的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最弱的为红色毛癣菌。当溻洗散液和离心液的药物浓度均在0.25g/ml时对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及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证实溻洗散对手足癣、体股癣等常见真菌性皮肤病有治疗作用。3.白色念珠菌显色培养及菌悬液镜检结果,符合白色念珠菌、须癣毛癣菌及红色毛癣菌的形态特征,4组阴性对照组结果,均证实实验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