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1,2,3-三唑基团结构独特,可以发生多种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疏水作用、与金属离子配位等,所以其容易和生物靶标结合,并且结构稳定、溶解性良好,故表现出了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现已成为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新农药开发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课题组前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1,2,3-三唑苯腙类衍生物。其中化合物5p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a)的 ECso 值达0.18、2.28、1.01、1.85 μg/mL。活体测试表明,化合物5p在100 μg/mL的浓度下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90.1%,优于阳性对照井冈霉素,在250 μg/mL的浓度下对油菜菌核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65.4%和74.6%。此外,通过3D-QSAR模型分析发现,苯环上卤素取代对活性有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前期3D-QSAR结构预测的结果,对1,2,3-三唑苯腙衍生物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本课题设计并合成了不同类型共48个新型1,2,3-三唑苯腙类化合物。通过测定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利用1H-NMR、13C-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认了化合物结构,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化合物8c的空间结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较好抑菌的活性。特别是化合物8d抑菌活性最佳,对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sclerotiorum)、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和辣椒疫霉病菌(P.capsica)的EC50值分别为0.86、1.66、0.28、5.83 μg/mL,对前三种病害也具有较好的温室防效,化合物8d在200 lug/mL下对水稻纹枯病的的防治效果为52.9%;在化合物7d、8d在200 μg/mL下对油菜菌核病的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5%、64.3%,在化合物8d在200 μg/mL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6.6%。为了寻找可能的高活性化合物结构,在生测结果基础上,以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数据为基础,建立了 3D-QSAR模型。结果显示,在苯肼的苯环上2位增加带正电基团有利于增加活性,而在其4位增加带负电基团有利于增加活性;增大三氮唑上苯环的基团会降低活性,增大三氮唑4位和苯肼的苯环4位上的基团会增加活性;在三氮唑环上的4位和苯肼苯环上的4位上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增加活性,在两个苯环2位增加亲水性基团有利于增加活性,为将来发现更高活性化合物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探索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抑菌作用机理,选取活性最佳的化合物8d,观察其对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化合物8d不仅能抑制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生长,还对菌丝形态和结构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处理过的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菌丝表现出不规则的缢缩和膨大、末端分枝增多等异常。综上所述,1,2,3-三唑苯腙类衍生物是一类具有抑菌活性新农药先导结构,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