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分工的日益深化,世界各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但现实窘境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是由少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大部分国家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位置,其负责的生产环节也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就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而言,“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也是国内制造业想要摆脱的窘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需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因此,如何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便成为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实现自身制造业升级的核心目标,也是其能够在国际分工中获得“话语权”的战略方向,更是其促进整个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使命。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将从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的视角出发,考察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文章首先基于Hummels et al.(2001)和Koopman et al.(2010)的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最新数据,测度了42个国家在2000-2014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并对其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测度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主要呈现出五个显著特点:(1)各国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明显低于已有文献所测算的制造业的结果;(2)大部分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存在较大的波动;(3)大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往往低于小国;(4)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5)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测算结果则主要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1)样本内绝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为负值;(2)样本内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呈下降趋势;(3)我国的测度结果整体排名靠前,且以2008年为分界点呈先抑后扬的“U”型趋势。文章接着通过拓展前人研究的进口贸易对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说,随后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总体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造成负面影响,且无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在何种分位数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产生负面效应;(2)分样本层面上,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负面影响要小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后者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会呈现出诸如金融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要素结构不完善、外商直接投资不足等问题会较为显著地抑制着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3)进一步的异质性拓展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垂直专业化对不同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影响均为负,但其影响系数却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差异,其中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最小,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最大。文章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适度进口生产性服务,注重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外资引入质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