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是语法研究的基础,词类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词典义项设置、释义及配例的准确性。词类研究已经有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词类的本质以及词类判断的标准或依据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对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来说,词类标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是汉语词典编纂最为薄弱的环节。近年来,对“化”族词的研究明显升温,研究角度多元化,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多数学者侧重于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研究“化”族词,也有部分学者对“化”族词的语法功能进行过研究。遗憾的是,以往对“化”族词词类标注所进行的研究在探讨语法功能上存在分歧,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理论视角陈旧,研究方法不系统,大多是例举性的,没有基于大型语料库进行较大范围内的穷尽性考察,缺乏深入调查和详细论证。文章在回顾汉语词类研究和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研究的基础上,以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usage-based Theory)作为理论框架,以自建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所有“化”族词词类标注数据库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化”族词的使用情况和所具有的语法功能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2005)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对“化”族词的词类标注不够准确,部分“化”族词在使用过程中,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动词用法扩展到名词和形容词用法。而《现代汉语词典》(2005)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通过后缀“化”来判断“化”族词为动词的标准存在问题。汉语词典标注“化”族词时,应该基于大型汉语语料库的词语用法模式,研究其语法功能的变化,而不能片面地将以“化”结尾的词大部分都标注为动词。因此,本项研究不仅对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研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对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也有一定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