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情研究始于德国美学,意为情感渗透,现已超越美学领域,成为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何自然(1991)最早把移情研究引入语用学领域,并提出语用移情这一概念。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它既有语用-语言的问题,也有社会-语用问题,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目前为止,大多数语用移情研究都只从语用-语言或社会-语用方面着手,还没有对语用移情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何自然提出的语用移情概念为理论基础,从社会-文化维度、认知-心理维度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研究语用移情的本质、社会文化功能、认知努力、心理代价、表现形式,以便增强人们的语用移情意识,促进交际。从社会-文化维度看,语用移情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有许多重合之处:实现语用移情的过程就是遵循合作原则的过程,说话人和听话人始终从对方立场来编码和解码就是一种合作的表现;礼貌是语用移情的生成动机,而礼貌原则则为语用移情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指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了语用移情的本质特征:(1)语用移情是相互的,强调交际过程中的“对方”倾向性和平等性:(2)语用移情体现了交际者的积极合作态度;(3)语用移情强调交际话语的礼貌性和得体性。语用移情作为一种有效交际策略,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认知-心理维度看,语用移情的实现是需要付出认知努力和心理代价的。认知努力包括心理揣摩和换位思考,而心理代价则是要求移情一方适度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从两方面增强语用移情,即缩小交际双方的差异和积极移情。从表现形式维度看,交际者通过刻意选择称谓、指示语、间接言语行为、模糊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及情态表达都可以表露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对对方的理解,从而促进交际中语用移情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