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MIMO系统传输技术和自适应调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4G进入规模商用的阶段,5G的研发也在如火如茶的展开。作为5G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在基站端(BS)配备大规模天线阵列,大规模MIMO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的能量和频谱效率。随着基站天线个数的增加,小尺度衰落的影响被平均,不同用户到基站之间的信道渐进正交,基站端通过简单的线性处理技术就可以实现近似脏纸编码的性能。虽然具有很多潜在的优势,但大规模MIMO也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硬件的复杂性和巨大开销。如何利用大规模MIMO所带来的优势,简化传输技术和降低硬件的复杂度,是我们所研究的重点。首先,我们考虑了用户端配备两根天线的大规模MIMO系统的上行链路,研究了几种常见的分集传输方式的性能,如正交空时分组编码(OSTBC)、最大特征值一发射波束赋型(TB)和发射天线选择(TAS)。为了得到闭合的数学表达式,我们推导了可达和速率的下界,然后给出了当基站天线个数M趋于无穷时,近似的功率放大准则。解析表达式表明所研究的分集传输方式可以实现和单天线用户系统一样的功率准则,同时用户端的多个天线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性能增益。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用户端多天线带来的空间维度,应当设计更加先进的传输方式。然后,考虑到大规模MIMO系统在实际实现过程中的硬件开销,通过能量有效的相移器将有限的射频(RF)链路和大量的基站天线连接在一起,即采用混合预编码的方案。针对目前多播系统中混合预编码研究的限制,我们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任意信道(瑞利信道和毫米波信道等)的混合预编码方案。首先采用传统的半定松弛(SDR)方法求解,得到近似最佳的全数字预编码,然后通过最小化和全数字预编码的欧氏距离,基于交替优化技术,联合设计数字预编码和模拟预编码。仿真结果表明在有限个射频链路的条件下,我们所提出的混合预编码方案的性能非常接近全数字预编码的性能。最后,利用大规模MIMO系统带来的信道硬化(即小尺度衰落的影响被平均)的特征,我们提出了一种针对上行链路的多用户自适应调制方案,仅需要用户端缓慢变化的大尺度阴影衰落的信息,因此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同时,我们给出了平均频谱效率(ASE)和误比特中断概率(BEO)的闭合表达式。和传统的快速自适应调制(FAM)相比,我们所提出的方案可以实现近似的性能,同时大大减小了反馈速率和开销。随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自适应调制系统的性能,提出了联合多用户自适应调制和功率控制的方案。
其他文献
软件无线电是指将模块化、系统化的硬件模块集成在一个通用的平台上,通过在这个平台上加载模块化的软件程序来实现各种不同的无线通信功能。它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硬件平台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保证机密的数据在网络上的安全传输开始引起了人们的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通信的方式实现阅读器与标签之间非接触双向信息传输,对目标加以信息采集和识别。由于其具有读写速度快、抗干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图像融合就是利用各种成像传感器不同的成像方式,提供互补信息,增加图像的信息量,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以获得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采集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遥测遥控、智能仪表、测试仪器以及民用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数据采集作为信号与信息系统必不可少
在铁路运营线路中,钢轨应变的变化蕴含着系统的许多重要信息。光纤布拉格光栅(简称光纤光栅)应变监测技术可以实现钢轨表面应变的监测,从而获得在列车载荷及环境(温度)变化等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SOC技术的成熟,使嵌入式处理芯片的性能大大提高,用其进行大数据量的处理成为可能。同时加上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用现有先进的技术改变传统视频监
基于表演驱动的人脸动画生成技术是一项根据表演者面部表演驱动虚拟人物做出相同头部姿态和面部表情的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影视制作、人机交互、游戏制作、远程会议、医疗辅
混沌是一种由确定性的状态方程产生类似随机运动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混沌科学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活跃的前沿领域。由于混沌本身独特的现象,混沌在工程上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随着混沌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在混沌的应用方面特别是在混沌电路系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混沌保密通信、混沌加密、混沌同步和混沌压缩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电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面一直面临着挑战,还有许多实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各种不同分辨率显示器上显示图像或视频的问题也愈趋重要,因此视频缩放技术已经成为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