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成为当下中国乡村复兴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村落形态和乡村建筑作为重要资源,对其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现代化更新,均要以传统建造体系为基础;住宿业的非标准化、非专营化发展,结合旅游活动的休闲、体验趋势,产生了民宿类住宿,这种当地居民利用自家闲置空间为外来游客提供住宿的住驿方式已在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和发展。基于传统建造体系的民宿住驿空间再造对乡村复兴和住宿业的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具有作为居住和住宿的双重属性,同时提供非日常和居家感的双重体验。原有民居改造是其中的主要类型。目前,住家、住客在使用这些基于传统建造体系改造的民宿住驿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诸多矛盾,如私密性干扰等,严重影响双方对民宿住驿的经营和体验。在建筑学领域,这些矛盾可以归结为空间出了问题,通过研究空间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原有民居作为传统乡村住居生活的行为空间,在引入民宿住驿的行为活动后,由于两种行为活动的差异,与新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空间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由此引发矛盾。因此本文提出行为角度的分析思路,并选取闽东北地区的"土木厝",即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单元体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分别分析土木厝的空间以及当下民宿住驿的行为活动对空间的使用要求。将土木厝作为闽东北传统乡村住居生活的行为空间,分析其空间的特点。从当下乡村休闲旅游活动的社会组织出发,以住宿活动的行为模式和公共交往活动的空间特征为重点,分析民宿住驿中的行为活动对空间的使用要求。比照土木厝的空间能否适应民宿住驿的行为活动对空间的使用要求,分别通过比较民宿住驿的行为模式与土木厝的空间关系以及公共交往空间与土木厝的"厅"空间,得出可能存在的空间问题,并分析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最后,从行为角度提出空间问题的解决策略,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组团层面的空间整合与行为活动策划相结合对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