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宋到明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理学向心学的衍变,这本质上表现为道德原则从客观向主观转化的过程,也即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建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陆学初步构建道德主体性,在扭转宋学发展方向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然而真正完善了心的道德主宰地位和功能的是王阳明,这充分表现在他的“心体”学说中。王阳明的“心体”一词涵义有别于宋儒。宋儒所谓“心体”即是“心之本体”,指作为本体之心或心的本然状态;阳明所说的“心体”指包涵道德本心与感性层次的整体之心。阳明的“心体”概念在总结理学与心学心性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心学心性系统,充分扩展了心的道德主体作用,将宋明理学道德主体性的建立推向极致。具体来说,王阳明哲学围绕“心体”展开为两条路径,其一是心体内涵的构建;其二是以成就心体为根本的工夫主张。首先,在心体内涵上,阳明认为心体在本然意义上具有至善、天理、知、诚、乐、定等特征。他坚持了孟子以来的性善原则,但心体之善并非剔除感性存在之后纯粹道德理性之善;而是在肯定感性存在基础上理性本然统帅感性的善。阳明赋予心体的内涵不但具有伦理道德意义,同时包涵一种存在境界内涵。其次,在工夫主张上,阳明以心体为根本,强调“由用达体”、“以体致用”的工夫路线。阳明的工夫主张表面上为向内寻求,反对向外格物穷理,事实上,他始终强调不离事物,主张在人情事变中通过具体工夫成就心体的修养方法,此即“由用达体”;恢复了心体之本然则发之事物皆能够中节,此则“以体致用”。总之,以体为本,体用合一。本文遵循以上所述的逻辑展开,主要从心体内涵与工夫修养两个方面对阳明“心体”说进行探究。首章是序言部分,阐述选题来源、意义以及研究背景,第二章联系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考察王阳明心体概念的提出。第三、四章是分两方面考察心体的内涵。第三章以作为心体主宰的良知为中心,首先探索良知特征和表现形式,其次考察良知对心体感性存在状态的调节、主导作用和意义。第四章探讨心体本然状态的伦理及存在内涵。首先,在伦理道德层面心体是至善的也是无善无恶的;其次,探讨包涵了伦理、存在内涵的未发之中境界。第五章论述成就心体的工夫主张。首节对王阳明工夫进行综述,认为“存理去欲”、“知行合一”两个命题是贯穿阳明工夫学说的主导思想,体现了上述“由用达体”、“以体致用”特征。第二、三节则具体考察阳明具体工夫学说对以上主导思想的体现。最后是全文的总结部分,整体阐述了阳明心体说的意义,及其对朱、陆之学的超越与存在的弊端和对后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