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其诗歌的一大特色就是意象的建构。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翻译李白诗歌再现其魅力,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传统的翻译研究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强调译本是否忠实于原作,却忽略了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接受是有差异的。接受美学首次将研究重心由文本转向了读者,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诗歌中的意象具有模糊性、文化专有性等特点,译者在翻译时想要既保留原诗特色又准确传达其文化内涵十分困难。本文首先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如何实现忠实性与可理解性的统一,强调接受美学对于意象翻译的重要性。然后,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分类,包括自然意象、社会生活意象、人类自身意象、人造物意象以及虚构意象等五种意象。最后,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观点提出了四种意象翻译策略:直译、直译加注、改译和省译,并通过具体译本的对比分析证明其可行性,从而探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意象传达上的效果。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发现:在李白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中,上述四种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意象翻译策略:对能较好地激起目标语读者共鸣的意象,可采取直译的策略,以便有效地丰富目标语及其文化;对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或易引起误解的意象,可采取直译加注的策略;对不能激起目标语读者共鸣的意象,可采用改译的策略,以便满足并拓宽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那些既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又对诗歌整体意义传达没有影响的意象,可采用省译的策略。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意象翻译策略,译者都应在发挥自身主体创造性的同时,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而再现李白诗歌独特魅力,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后现代小说创作中,元小说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之一。它表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本身的关注,反映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元小说倾向在文学范畴内反对传统的惯例和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诗一般的语言、强烈的感情以及黑人女性作家对非洲裔美国人生活敏感细致的观察而著称于世。莫里森的
艾丽丝·沃克是一个多产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和女权战士,她的许多作品获得嘉奖,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紫色》。她笔耕不辍,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如何解决黑人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她于19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和艺术历来都是众多学者研究对象,并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源泉。然而大多数人对土著居民的了解仅仅来源于旅游广告,对土著文化和艺术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图腾等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我们经常说不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是空谈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看来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