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双重转型,我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流动人口。流动儿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呈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点和强烈的社会融入意愿。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到这部分规模庞大青少年群体的个体发展前景,还将直接影响我国城乡发展的未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作为研究对象,依托社会认同和文化适应理论,从积极发展观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当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现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策略选择等问题。结合以往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和实验的研究方法,共分三个层面六个研究来解答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两大问题。第一个解决的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通过三个子研究从现象描述和解释机制两个层面进行了回答:研究1通过问卷调查对流动儿童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2通过启动实验研究范式考察了受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3也通过启动实验研究范式探讨了群体可渗透性知觉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第二个要解决的是流动儿童“如何”才能实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这个问题也通过三个子研究从融入策略的层面进行了回答:研究4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群体的身份管理策略进行了分类,主要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困境”;研究5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文化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主要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困境”;研究6通过问卷和实验的方法对流动儿童的希望感这一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考察,主要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问题”。通过以上六个研究我们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过程中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流动儿童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水平有待提升,受歧视知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群体可渗透性知觉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作用,并能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3)流动儿童的身份管理策略可以分为个体流动策略、群体竞争策略和社会创造策略,群体认同是身份管理策略的关键影响因素。(4)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策略可以分为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四种模式,整合模式是流动儿童最常使用的策略,并对他们的社会融入起到促进作用。(5)流动儿童的希望感作为一种关键性积极心理品质,在他们的社会融入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