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地铁站域空间设计研究 ——以上海市地铁4号线为例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是城市交通运输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可持续性交通出行工具。我国基于地铁站点对城市空间的综合设计与利用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对于今天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来说,如何使得地铁站点与其辐射的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上海轨道交通近二十年来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地铁网络。通过地铁站点来引导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转变,从而满足城市出行者的活动需求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不断融入到城市设计当中。空间句法理论是通过分析空间关系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对城市的发展要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是结合计算机相关大数据分析对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它以人的行为特征为原则,通过建立合理的数理模型来分析城市问题,并为研究城市空间问题提供了新角度和方法。论文梳理国内外空间句法的理论实践研究发展以及地铁站点区域建设的共性问题,并根据TOD的理论思想提出基于句法分析的站域空间形态优化原则和策略。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上海市地铁4号线站域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获取到上海市的POI数据,对4号线地铁站点活力进行分类研究。再基于空间句法的线段分析方法,对不同活力程度的站点,从空间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入手将句法分析结果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分析与对比。分析其典型特征,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对地铁站域空间设计提出优化策略。促进城市区域的活力提升以及绿色出行方式的空间环境,支持城市各项功能的实现,使得交通空间中不再只是完成通过、穿行的功能,而是能让城市居民在站域空间中去认识城市并享受城市。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基础研究是对目前国内外空间句法和地铁站域空间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提炼和分析,总结轨道交通站点的发展方向,本文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开展的地铁站域空间研究。并阐述了空间句法发展至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解析句法所探讨的空间本质问题和应用原理,并在研究中融入更多的技术分析和数据支持,从而提升空间句法分析的解释力度。(2)策略研究是对国内外相关建设实践或实证研究进行解构,并从理论基础、实践研究、技术支持三个方面构建地铁站域空间形态研究框架,为后文对上海地铁4号线实证研究及优化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3)实证研究是论文的研究核心,梳理地铁站点现有分类方法,将上海市地铁4号线站点进行分类整理。再结合不同类型的兴趣点POI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活力度分级,分别选取高活力度、中活力度、低活力度的车站各两站。基于空间句法中的线段分析方法,进行后续形态研究。再运用GIS的可视化表达和各类空间分析,提升数据的可视化程度,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地铁站域空间形态进行多维度实证研究。对研究对象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尝试探索地铁站域空间活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下一步提出站域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实证研究。(4)策略应用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重要延伸和拓展。基于地铁站域空间的功能和特性,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构建与城市公共空间契合的地铁站域空间。将交通节点与城市节点融为一体,通过站域空间的营造,提出以地铁站点为核心激发周边城市区域活力的优化建议。
其他文献
近些年,随着国家不断提倡绿色、共享、高效的出行方式,电动汽车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电动汽车将会逐渐代替传统汽车,这不仅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也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与此同时,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智能技术的广泛普及,更是催生了共享电动汽车产业,出现了汽车共享运营商之类的公司,作为提供短途租赁出行服务的单向共享电动汽车运营商就是其中之一。在单向共享电动汽车系统中,租赁服务是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飞机成为了更多人出行选择的交通方式,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追求出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机舱内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等问题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机舱是一个封闭、狭长、人员密集的特殊空间,这些因素使舱内流场变得复杂。飞机机舱这种人员密集的环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例如高铁动车车厢、船舶舱室以及医院病房、装配住房等特殊建筑环境。这类环境中,由于人员分布密集,室内的热浮力对流场结构有很大影响,其
快速、实时、高精度的距离测量是卫星编队飞行、大尺寸装备制造和引力波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飞秒光频梳具有超宽光谱范围、超窄脉冲宽度以及超稳脉冲序列间隔的特点,不仅可以利用时域的周期脉冲实现大尺度范围的飞行时间测距,还可以利用频域的相干谱线获得高精度的干涉信息,在大尺度、高精度的绝对距离测量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众多利用光频梳作为光源的测距技术路线中,双光梳测距法采用一对相位锁定、具有微小重复频率
合理的通风方式有助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人体热舒适性及促进建筑节能等优点。目前空调系统常用的通风方式有混合通风(Mixing Ventilation,简称MV)和置换通风(Displacement Ventilation,简称DV)。MV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应用于供冷与供暖工况,但通风效率较低。相对于MV,DV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且节能性好,但是由于较低的送风口风速使得其无法应用于冬季供暖工况。作为一种
本文以高校数据中心为例,从数据治理及数据应用两个维度介绍了数据中台在整个数字校园框架中的功能及位置。笔者以高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为导向,设计了数据中台治理体系架构,分析数据资产化过程中挖掘数据资产的重要性,实现高校数据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并将有价值的数据无缝接入数据中台,清晰转换生成数据仓库,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数据服务。
船舶制造属于典型的离散制造,其生产资源与加工工艺复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复杂的资源与加工工艺流程不可避免的存在随机性、动态性,对船舶加工过程资源与流程等知识的建模、更新及管理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聚焦在既定的生产资源以及流程上来进行建模分析,关注复杂资源与流程的表达形式,缺乏考虑实际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同时车间管理者对船舶车间所累积的海量加工过程信息利用也不充分,不仅增加了数
毛细辐射空调系统属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该系统温度和湿度分别由不同的系统独立控制,相比于传统的空调系统能节约不少能耗,并且能够营造更好的室内环境,这些优点使毛细辐射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毛细辐射空调末端与冷热源及新风系统之间有很多的组合方式,本文使用EnergyPlus对毛细辐射末端结合不同冷热源及不同新风系统的空调系统进行全年动态能耗模拟,并对其中相对节能的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本文以某居民建
风洞换热器作为风洞的重要部件,起到降低风洞空气温度、保持风洞稳定运行的作用,风洞换热器还影响风洞的阻力损失。设计一种传热性能好且阻力损失小的换热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多流道横向翅片扁管换热器,采用试验与数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传热和流动特性,通过优化设计得到其最佳结构参数,以期在风洞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试验研究多流道横向翅片扁管换器传热和流动性能,选用尺寸为768×420×154mm的多流
城镇化进程中,一线城市里高密建筑群阻碍了建筑间局部气流的运动,造成行人区风速过低无法快速带走建筑散热。这一现象加剧了城市热岛同时也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尤其是造成了市民在室外活动时的热不舒适。建筑架空设计被证明能够有效放大其周围行人区的风速和湍流强度,但已有研究多关注单栋架空建筑及有无周围建筑对其改善效果的影响,尚缺乏对建筑群中不同架空形式及其对行人区风热环境影响的探讨。此外,现有建筑风环境研究中仅
随着经济与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建筑能耗日益增长,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接近30%,尤其是暖通空调系统对于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过多的需求导致整个社会资源趋于逐年降低状态,降低建筑能耗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室外天气变化对分析室内温度及传热的动态影响,提高建筑节能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室外气温、保温方式、围护结构传热参数的影响。实际上,天气阴晴变化特征也会导致外围护结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