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大科学装置的升级工程相继完成并投入运行,最近十多年来一些大型装置先后发现了大量窄的新强子态,如近几年发现的一些新的类粲偶素态Zc(3900)、Y(4260)等。这些新的强子态与传统的夸克模型预期不完全一致,而且它们常常与传统强子态有较强的耦合,那么如何解释这些新发现的强子态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描述强子内部结构的基本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QCD),由于量子色动力学在低能区是非微扰的,要想严格求解QCD还有一定的困难。各种有效QCD理论方法和夸克模型仍是研究低能强子结构的主要理论工具。人们为了在理论上去解释这些新的强子态,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解释,其中包括强子分子态解释,四夸克态解释,混杂态解释等,其中强子分子态模型在对氘核做出了成功的解释后,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模型之一。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强子结构的探索历程,介绍了几种解释新强子态的理论模型,包括强子分子态模型、四夸克态、混杂态,然后我们对几种不同的理论框架下的介子交换势模型做了介绍,包括单π介子交换势模型,组分夸克模型,重夸克有效理论下的介子交换模型,单玻色子交换势模型。本文基于强子分子态假设,在单玻色子交换模型下,对D0(D)*和D1(D)分子态作了初步分析,分析了分子态中两介子之间允许的玻色子交换过程,对两种分子态的质量作了初步的数值估计。初步结果表明,2005年实验上发现的新强子态Y(4260)有可能是D1(D)分子态,而不太可能是D0(D)*分子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