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分子态的介子交换模型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qiny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大科学装置的升级工程相继完成并投入运行,最近十多年来一些大型装置先后发现了大量窄的新强子态,如近几年发现的一些新的类粲偶素态Zc(3900)、Y(4260)等。这些新的强子态与传统的夸克模型预期不完全一致,而且它们常常与传统强子态有较强的耦合,那么如何解释这些新发现的强子态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描述强子内部结构的基本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QCD),由于量子色动力学在低能区是非微扰的,要想严格求解QCD还有一定的困难。各种有效QCD理论方法和夸克模型仍是研究低能强子结构的主要理论工具。人们为了在理论上去解释这些新的强子态,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解释,其中包括强子分子态解释,四夸克态解释,混杂态解释等,其中强子分子态模型在对氘核做出了成功的解释后,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模型之一。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强子结构的探索历程,介绍了几种解释新强子态的理论模型,包括强子分子态模型、四夸克态、混杂态,然后我们对几种不同的理论框架下的介子交换势模型做了介绍,包括单π介子交换势模型,组分夸克模型,重夸克有效理论下的介子交换模型,单玻色子交换势模型。本文基于强子分子态假设,在单玻色子交换模型下,对D0(D)*和D1(D)分子态作了初步分析,分析了分子态中两介子之间允许的玻色子交换过程,对两种分子态的质量作了初步的数值估计。初步结果表明,2005年实验上发现的新强子态Y(4260)有可能是D1(D)分子态,而不太可能是D0(D)*分子态。
其他文献
该文系统地综述了非线性科学中的一个富有挑战性及巨大应用前景的重要课题-混沌及混沌控制主要进展,对现有的各种混沌控制方法和原理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概述了实验及应用现状,
该文利用工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的北京谱仪(BES)在ψ(3770)处获取的总积分亮度大约为23pb的ee对撞数据,进行了下列D物理有关课题的研究:·发展了一种联合能量限制
该文拟就强电场下晶体中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顺磁共振(EPR)谱进行研究.对于在有对称中心的晶体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其EPR谱无一级电场效应,二级电场效应非常弱而难以观测.但对于
本工作的重点和创新点在于:1.探讨了单层OLED器件复合效率和I-V曲线的变化关系,提出了根据I-V曲线定性的判定单层OLED器件复合效率的依据和具体情况:在单载流子传输的情况下,
该文中我们在已有的JC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两种新的模型:双光子情形的具有两个集体辐射原子的JC模型;类双光子情形的基于两模光子数差算符和操作位相的JC模型,并对它们做出相应
含氟无定形碳薄膜(a-C:F:H)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它可以用作电介质膜、抗摩膜、抗反射膜、保护膜、防腐膜以及包装材料薄膜等。本文利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以CF_4和CH_4为反应气体,Ar或N_2为工作气体,制备了在不同工艺参量下的a-C:F:H膜,并对薄膜进行了退火处理;利用SEM、AFM、FTIR、XRD、Ellip、UV-VIS、Raman、XPS等测试、分析手段着重研究了射频
中子慢化法测量拌和土水分重量比是一种新的方法,它的优点是方便、快速等.该文介绍了用沥青土壤水分含量测试仪对公路建设中用的拌和土进行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在相同重量下,并
电流变效应的强度,即电流变液的剪切力是由体系中电流变颗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决定的,而电流变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刀又取决于颗粒间局域电场的分布.由于体系中电流变颗粒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