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是我国大多数国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最基本单元,关系到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的聚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矛盾的消除。研究县域经济,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国中部地区县域人口众多,但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其代表性,对湖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研究,探索适合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对于做好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新的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对于完善我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创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及数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析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和优化路径。文章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后,从中部崛起背景战略上把握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从理论上提出湖南省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模式。文章简要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和相关增长理论,界定了县域经济及组团式发展,为文章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了湖南县域分布及县域经济的基本状况,梳理了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主要模式,找出当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进行分析,首先,运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进行梯度分区,将湖南省县域划分为四个梯度。其次,为了深入了解影响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各县市2003年至2012年主要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建立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变量面板数据模型,在估计出模型参数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从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方面对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阻碍湖南省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体制性因素、县域“二元”结构、资源环境因素、市场机制因素、产业化因素等。考察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做法,总结国内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比较好的典型经验,得出对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启示;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互动角度,研究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通过组团式发展下县域经济合作协调困境的博弈分析,构建县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最后,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同时提出促进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的对策建议。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选题对象和内容的创新: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集中表现为,区域分工定位、经济发展历史与资源禀赋限制条件下,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从当前研究现状看,很少有研究从理论高度系统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阐释与回答,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少。第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理论上找到一条适合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从政策层面提出实现这一道路的优化路径。论文在理论上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从整体上回答了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论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湖南县域经济分为四个梯度,利用PanelData模型分析了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第三:政策与成果的创新: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政策措施,得出了一些重要成果,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论文按照各区域的空间临近性和经济联系紧密性,将湖南省划分为长株潭、环洞庭湖、湘西和大湘南四大经济板块。将湖南省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空间总体布局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发展核心,以京港澳、常娄邵永、长益常张、张吉怀、潭娄邵怀等五条交通走廊为发展轴线,以环洞庭湖经济区、大湘西和大湘南三大城市组团为发展重点,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实现全省经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