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肌肉驱动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因疾病或其他等原因导致的运功能障碍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在当今社会当中,为了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这些残障群体需要一些辅助装置设备提供助力,降低并发症的发作概率,从而提升生活品质。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辅助装置,如拐杖、轮椅等,只能达到机械运动的效果,不能使患者拥有“自主行走”的感觉。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是用于佩戴在患者下肢或者躯干外侧的一种辅助型的助力训练装置,通过和患者相互协调活动,为患者提供支撑力以及为下肢提供助力,达到帮助患者能够正常行走运动的目的。现阶段的外骨骼机器人仍存在本体繁重、人机交互安全性低等弊端,考虑到气动肌肉具有重量轻、驱动力大、柔顺性好、特性与人类肌肉相似等特点,本论文将对气动肌肉驱动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进行研究,为医疗康复机器人提供重要的关键基础技术保障。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基于对国内外现有的外骨骼型康复机器人及现有的气动肌肉驱动源进行特性分析,提出气动肌肉驱动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原则和整体设计方案。根据亚洲人体参数标准确定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几何尺寸与机械结构,利用Solidworks建模软件对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关节结构、其他部件结构以及整体机构进行三维建模,确定驱动系统,利用Matlab软件对角度数据进行拟合,对关节转角进行仿真分析。(2)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力学分析。利用D-H法对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髋、膝踝三个关节分别运动学分析建模,对其进行运动学正解,基于下肢各部分的几何关系完成运动学逆解。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对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建模,推导单侧腿的动力学模型,使用Adams软件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步态与输出力矩进行仿真分析。(3)外骨骼机器人关节特性研究及建模。以柔顺性高的拮抗式气动肌肉对作为驱动源,分析气动肌肉的静态特性,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建立气动肌肉的数学模型。分析气动肌肉驱动关节的工作原则,建立单关节拮抗式气动肌肉模型,以及气动肌肉驱动的髋、膝关节二自由度模型。(4)外骨骼型下肢运动控制策略研究。基于前文建立的气动肌肉驱动关节数学模型,将关节的运动精度控制问题转化为关节末端节点目标对象跟踪期望目标指令问题,对下肢康复外骨骼进行运动控制仿真。利用Simulink建立传统PID控制模型与模糊PID控制系统模型,相关关节的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方法能较为精确控制关节运动。
其他文献
碳纳米管混凝土具有电学性能随荷载规律变化的压阻性能。电阻率的变化反映了结构的应力或损伤,实现混凝土结构的自感知和智能化监测。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多尺度的非均一性,其宏观尺度的性能是其各级低阶尺度本质的耦联映射,故而多尺度分析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机理至关重要。对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压阻效应多尺度试验的关注较少,基于压阻机理的多尺度模型研究成果缺乏,这制约了水泥基材料结构智能化的发展。因
行车落物等冲击荷载作用于桥梁结构,会导致梁的剪切破坏机制更加突出。而节段装配式梁由于接缝处普通钢筋和混凝土不连续,同样呈现出突出的剪切破坏特征。在当前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车落物等冲击荷载对于节段拼装梁作用效应研究还非常不足,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尤其是冲击作用下节段拼装梁抗剪性能破坏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冲击荷载作用下节段拼装梁的抗剪性能为主要目标,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和落锤冲击试验
装配式空心板梁桥通过铰缝形成整体受力,是既有中小跨径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但由于铰缝构造、施工与荷载的原因,铰缝容易产生损伤、破坏乃至形成单板受力,成为装配式空心板梁桥运营中病害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桥梁安全和耐久性。目前主要加固方法为在梁底采取加固措施,虽然加固效果较好,但存在梁底施工的不便利因素。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在桥梁顶面上加固的方法,即型钢-混凝土组合(SRC)加固方法,能提高装配式
三维激光扫描作为一种新型测量手段,具有全方位、高时效和高精度的优势弥补了传统单点式测量方式的不足,逐渐融入桥梁施工监测领域各个方面。虽然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硬件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匹配的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方法仍在探索阶段,在桥梁工程方面,面对无序庞杂的点云数据,如何系统的对海量点云完成自动处理,快速得到桥梁施工可视化偏差,充分发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优势,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B
当隧道穿越含有瓦斯的地层时,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发生瓦斯窒息、爆炸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外提高了对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的重视。本文依托龙泉山一号隧道工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非煤系瓦斯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通风技术。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依托实际公路隧道工程,采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获得
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因其良好的山区地形适应性、优越的力学性能等优点,成为我国西南山区公路桥梁的主要桥型之一。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强震高发区,我国近几十年的破坏性地震大都集中在该地区,给桥梁的服役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一般为有推力结构,对基础变位非常敏感,而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和滑冲效应等特征往往会造成拱圈的严重破坏甚至完全坍塌,引发桥梁整体毁坏。汶川震害表明,上承式钢筋
复合冷再生不仅能够利用回收的沥青面层材料,还能够将破坏的半刚性基层材料作为原材料投入使用,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效益。而由于其材料组成的复杂性及系统支撑研究的缺乏,目前再生混合料中材料界面形态特征、界面黏附作用尚不明晰、混合料强度不稳定,导致其应用并不广泛。本文通过一系列试验对两种不同混合料材料界面形态特征、界面黏附作用及宏观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通过SEM电镜观测了常规
结构损伤识别是桥梁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一环,但是常规人工巡检缺乏对结构健康状态判定的量化数据与标准。本文依托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影像轮廓线叠差分析获取桥梁全息变形及结构状态演绎方法探索(51778094)”,针对导师团队提出的“WWWQ-(望闻问切)”桥梁安全监测技术,并基于“切”的技术路线分支,提出利用车载振动传感器采集的过桥车辆动力响应信号来对桥梁结构损伤进行判定的方法,为“WWWQ
自2004年Geim制备石墨烯后,二维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质,超薄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开拓了许多重要的领域。不同于零带隙的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可见光范围内禁带宽度,能够轻松弥补石墨烯的不足,可以应用于光学和半导体等领域,硫化钼、硫化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传统生长硫化钼、硫化钨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分子束外延法等等。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与半导体工业技术最兼容,制备的样品
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观念中,车辆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标志,带给世界便捷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在本文研究中发现,对车辆等进行轻量化处理,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因此轻量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使用TRB板材可以在保障性能同时降低板材的重量,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普通TRB过渡区为直线性,无法应用更广泛的场景,本次课题为研究解决此种局限性,创新研究径向TRB。通过研究这类结构,改变以往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