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真武汤加味对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TH17细胞与恶性胸腔积液的关系及真武汤加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恶性胸腔积液的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大量恶性胸腔积液患者43例,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两组病例治疗前均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水放净后,治疗组予肿瘤内科基础治疗+中药汤剂,中药每日2次,疗程为1个月,对照组单予肿瘤内科基础治疗。记录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治疗前后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恶性胸水量。检测治疗前后恶性胸水中IL-17、VEGF含量。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恶性胸水量、IL-17含量的相关因素。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恶性胸水量、KPS评分、中医证候分级、VEGF、IL-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估:对照组中有效病例数为7例,占33.33%,无效病例数为14例,占66.67%;治疗组中有效病例数为18例,占81.82%,无效病例数为4例,占18.1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KPS评分比较:对照组中有效病例数为4例,占19.05%,无效病例数为17例,占80.95%;治疗组中有效病例数为16例,占72.73%,无效病例数为6例,占27.27%,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临床分级量表总积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临床总积分差为-1.29±3.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临床总积分差值为4.45±3.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IL-17、VEGF含量比较:(1)治疗组治疗后IL-17含量为538.31±71.57pg/ml,对照为895.69±50.00p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后VEGF含量为33.91±3.10pg/ml,对照组为45.07±4.58p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IL-17含量与各项指标简单相关性分析,IL-17与VEGF、恶性胸水量、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与KPS评分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VEGF、中医证候积分为IL-17的主要相关因素。(7)恶性胸水量与各项指标简单相关性分析,恶性胸水量与VEGF、IL-17、年龄、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与KPS评分呈负相关。将恶性胸腔积液按≥中等量积液和<中等量积液转化为二分类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EGF与恶性胸水量具有相关性,VEGF是恶性胸腔积液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真武汤加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患者,可有效控制恶性胸水的增长,缓解气促、咳嗽、胸闷、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恶性胸腔积液量不断增加的机制之一可能是TH17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诱导VEGF的大量分泌;TH17/VEGF通路可能是诱导恶性胸腔积液产生的机制之一,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如可靠,TH17细胞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新的靶点。(3)真武汤加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TH17细胞的表达,使下游因子VEGF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恶性胸水的产生,但仍需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