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伴随着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公布,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武术项目已达29项,代表性传承人已有31名,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代表性传统人中传统武术更是不计其数,而如此庞大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承人中的传统武术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进行了现状调查,对影响传统武术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对传统武术传承体系各指标权重及评估步骤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建立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从“保护-传承-传播”三个递进层次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结论:当前我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分布相对较为集中,所占遗产总体比例相对较小;相关主管部门部分功能缺失,认知度低对传承影响较大,技术传承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调查对象对传统武术“申遗”非常关注,高校具备传播传统武术的基本条件;影响传统武术传承的因素根据旋转后得出的七个公共因子可以命名为传承途径因子、传承主体因子、传承定位因子、传承方法因子、传承形式因子、传承内容因子和传承对策因子;通过对传统武术管理人员、专家、传承人三个领域的人员进行的两轮问卷调查结果,共得出传统武术传统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管理与传承效果一级评价指标5项,二级评价指标11项,三级评价指标45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之大势所趋,信息系统的设计应从服务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兼具申报、评审与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研究建议: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保护必须是对包括传承人、传承组织、传承学校与传承环境的“传统武术传承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应该实现武术主管部门与传承人的有效对接,建立起责任保护机制,形成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传统武术传承体系。传统武术的传播应该实现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主要传播基地,上线建立起与武术主管部门、传承人和传承组织的连接,下线建立起与武术馆校、业余体校、普通中小学的传播体系,以满足传统武术保护、传承与传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