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根全是解放后中国朝鲜族文坛的领导者,是中国朝鲜族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和十余篇短篇小说。本文就李根全的长篇小说《苦难年代》里体现的文学形象化的水平,即有关历史的文学虚构与变用状态及其意义进行了研析。李根全是忠实履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作家。他进行小说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广泛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为了关注和发扬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他基于自身的迁移体验和革命体验,通过《苦难年代》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朝鲜族人民可歌可泣的受难史、开垦史和斗争史。李根全在这部作品中,依据自己的理念与观念,选择了历史素材,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对于在满朝鲜人来说不能不提的辫发易服和获得农田及在“满州地区”种水稻等过程,也涉及到了“3.13”万岁运动等在朝鲜族民族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李根全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变更或者曲解了历史事实。这部作品反映了朴千洙在间岛试种水稻。虽说在间岛地区普遍种水稻的历史记录不确切,但同在“满州地区”实行种水稻的时期比较来看,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在反映迁移到“满州地区”的朝鲜人适应满州地区现实过程这一点来说,事件展开得非常逼真。但是,较之历史上的“五月暴动”的发展过程,作品中所描绘的“五卅暴动”有不一致的地方。诚然,从写实性地反映在日本侵略者严格控制下进行的抗日斗争这一点来说,即使同历史事实不一致,也可以将这一事件的设定视为凸显艺术真实的有效铺垫。但是在小说的插入部分,加进朴千洙一家渡江的过程,当时已经解除了封禁令,这一家人却不幸被巡逻军察觉,导致妻离子散,这对于反映迁移到“满州”朝鲜人生活的不稳定性虽然可谓有效的铺垫,却有悖于历史事实。此外,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描写朴允吉的年龄,却使其年龄误差达到接近十岁,则分明是由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混淆带来的明显的失误。作家在撰写一部作品时,选择历史事件中必要的事件,通过展现人物在其事件中的生活情形而获得具体性,并且通过人物的生活,反映某一时代的典型特征。为此,需要适当地变更历史现实,以获得小说式的真实,这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一部作品中对历史事件进行错误的叙述,或者在小说中出现对叙述事件的不一致,都会影响到小说的可信度,理应受到批判。从这一层面来说,李根全的《苦难年代》在将历史事实引用到小说中加以变更,既具有意义,也暴露了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