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穗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uojiaguang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是一类水稻穗部病害,在中国及安徽省的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且发病率较高。由于该病害其病原菌有色产毒,能导致谷粒畸形变色、不实,从而严重降低稻米产量和质量,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可危害人畜安全健康。该病害在安徽省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制约水稻产量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分离到的水稻穗腐病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了水稻穗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调查了水稻穗腐病的危害与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6种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抑制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同时结合田间水稻品种对穗腐病抗性评价结果,制定出防治水稻穗腐病的有效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穗腐病病原鉴定利用菌落培养形状、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共鉴定得到4种病原,分别为无性真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无性真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新月弯孢属新月弯孢(Cartularies lunatics)、无性真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和无性真菌类壳霉目杯霉科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4种病原菌经过Koch法则验证,均为引起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2.水稻穗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新月弯孢(Cartularies lunatics)、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和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4种病原菌,其致死温度分别为60、59、59和60℃,水浴10min;病菌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在25~35℃范围内萌发良好,30℃时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最适生长pH值为7。分生孢子最适萌发pH值为6和7。病原菌对各碳源的利用率有差异,其中对葡萄糖和淀粉的利用率最高。病原菌以硝酸钾、尿素和脯氨酸为最佳氮源,但在硫酸钾和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水稻穗腐病病原致病性4种病原菌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均能使水稻稻穗发病,且在抽穗期接种的发病率均高于孕穗期接种,注射接菌的发病率高于喷雾接菌。镰孢菌和新月弯孢的接种发病率高于其它2种病原菌,且症状最为严重。结合田间病原菌分布统计结果:镰孢菌与新月弯孢占采样分离出268株总菌株中36.57%和29.42%,认为镰孢菌与新月弯孢为穗腐病主要病原菌。4.水稻穗腐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丙环唑、咪鲜胺及氟硅唑对水稻穗腐病病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分别在0.0056–1.1470 mg.l-1、0.0061—0.2612mg.l-1和0.0652–1.1540 mg.l-1之间;多菌灵与咪鲜胺1:5和2:4的混剂组合及多菌灵与丙环唑1:5的混剂组合,对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有增效作用。5.水稻穗腐病的田间化学防治效果6种药剂对水稻穗腐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三种复配剂多菌灵、咪鲜胺2:4组合混剂、1:5混剂和多菌灵、丙环唑1:5混剂在水稻灌浆期施药,田间防治效果可达到65.81%、52.16%和73.67%之间,优于单剂。6.水稻品种对穗腐病田间抗性评价供试的10个水稻品种对穗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以抗性最差的“两优华6”为参照品种,其相对抗性指数(RRI)为1;“华安501”抗性最好,其RRI为0.34;“Y-两优9918”,其RRI为0.51;“两优6326”、“丰两优4”和“杨两优013”等3个品种抗性较好。
其他文献
桑树叶枯病(Hormodendrum mori Yendo)病原菌在PDA和桑叶汁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
本试验针对目前长残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药害问题,选择了三种有代表性的长残效除草剂—磺酰脲类的绿磺隆和单嘧磺隆、咪唑啉酮类的金豆。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了不同玉米品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毒病,该病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为了丰富水稻条纹病毒的分子群体遗传学,本研究对采自江苏、河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我国大豆的检疫性、毁灭性病害,对大豆生产威胁极大。近年来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夏大豆生长中后期根腐病类病害发生普遍。作者从安徽省涡阳、怀远、固镇三
激活蛋白(activatorprotein)是从交链孢菌(Alternariaaxo)、稻瘟菌(Piriculariaoryzae)、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黄曲霉菌(Aspergillusspp)等多种病原真菌中分离的一
本文对于甜瓜枯萎病随着栽培年限加重的原因进行研究,以期找到病害加重的原因,从而为生产上更好的防治提供依据。 对于保护地甜瓜枯萎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
番茄溃疡病(Bacteria Canker of Tomato)是由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p.michiganensis,Cm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细菌病害,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