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是一类水稻穗部病害,在中国及安徽省的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且发病率较高。由于该病害其病原菌有色产毒,能导致谷粒畸形变色、不实,从而严重降低稻米产量和质量,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可危害人畜安全健康。该病害在安徽省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制约水稻产量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分离到的水稻穗腐病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了水稻穗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调查了水稻穗腐病的危害与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6种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抑制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同时结合田间水稻品种对穗腐病抗性评价结果,制定出防治水稻穗腐病的有效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穗腐病病原鉴定利用菌落培养形状、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共鉴定得到4种病原,分别为无性真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无性真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新月弯孢属新月弯孢(Cartularies lunatics)、无性真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和无性真菌类壳霉目杯霉科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4种病原菌经过Koch法则验证,均为引起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2.水稻穗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新月弯孢(Cartularies lunatics)、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和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4种病原菌,其致死温度分别为60、59、59和60℃,水浴10min;病菌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在25~35℃范围内萌发良好,30℃时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最适生长pH值为7。分生孢子最适萌发pH值为6和7。病原菌对各碳源的利用率有差异,其中对葡萄糖和淀粉的利用率最高。病原菌以硝酸钾、尿素和脯氨酸为最佳氮源,但在硫酸钾和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水稻穗腐病病原致病性4种病原菌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均能使水稻稻穗发病,且在抽穗期接种的发病率均高于孕穗期接种,注射接菌的发病率高于喷雾接菌。镰孢菌和新月弯孢的接种发病率高于其它2种病原菌,且症状最为严重。结合田间病原菌分布统计结果:镰孢菌与新月弯孢占采样分离出268株总菌株中36.57%和29.42%,认为镰孢菌与新月弯孢为穗腐病主要病原菌。4.水稻穗腐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丙环唑、咪鲜胺及氟硅唑对水稻穗腐病病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分别在0.0056–1.1470 mg.l-1、0.0061—0.2612mg.l-1和0.0652–1.1540 mg.l-1之间;多菌灵与咪鲜胺1:5和2:4的混剂组合及多菌灵与丙环唑1:5的混剂组合,对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有增效作用。5.水稻穗腐病的田间化学防治效果6种药剂对水稻穗腐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三种复配剂多菌灵、咪鲜胺2:4组合混剂、1:5混剂和多菌灵、丙环唑1:5混剂在水稻灌浆期施药,田间防治效果可达到65.81%、52.16%和73.67%之间,优于单剂。6.水稻品种对穗腐病田间抗性评价供试的10个水稻品种对穗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以抗性最差的“两优华6”为参照品种,其相对抗性指数(RRI)为1;“华安501”抗性最好,其RRI为0.34;“Y-两优9918”,其RRI为0.51;“两优6326”、“丰两优4”和“杨两优013”等3个品种抗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