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控制是人类进入政治社会以来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政治主体(主要表现为国家)为了实现共同体共同的价值目标,对社会进行规约与调控的活动。政治控制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其最终目标是把社会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政治控制具有强制性、合法性、公共性和有效性等特征。从社会利益结构角度看,政治控制主体对社会利益总量的产出和利益关系的整合具有重要影响;政治控制的客体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它的分析不能脱离开和主体的相互制约关系和社会利益结构。政治控制具有阶级属性和技术属性,不同的政治控制方式,最终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控制的客体存在,决定了政治控制具有一定的限度,并表现为一定的范围。维持政治控制的合理限度必须通过建立制度化机制的途径来实现。政治控制的社会环境直接决定了政治控制的形式与内容。其中,经济体制是决定政治控制方式与内容的基础,社会分层决定了政治控制主体与客体的角色,组织社会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政治控制的完善水平。在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政治控制及其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转变的平稳、效率和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合理政治控制要建立动态的稳定观,要以法律为主要手段,要高度重视保护和实现公民的民主权利,要改变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控制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单向度手段的控制方式,要建立公民与国家(政府、政党等)之间双向度的控制方式。在以上思想指导下,确定合理政治控制目标、方式与具体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只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对国有企业政治控制方式的转变处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位,是两大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核心和关键。从政治控制的视角研究和分析如何搞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使国有企业更富于效率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要求政府必须转变对国有企业的政治控制方式,重塑政府权力作用机制,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