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协同乙型肝炎病毒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2、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是否协同2型糖尿病增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收集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病案室。病例纳入标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的新住院患者、出院诊断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年龄大于等于30岁、病毒学指标检查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抗-HCV阴性、没有长期饮酒史、没有肝外的其它肿瘤、没有CHB以外的其它肝炎或肝炎病史、汉族及山西省居民。整理病例资料,得到CHB并发HCC患者101人,而仅有CHB的患者为122人;将CHB并发HCC的101名患者作为病例组,将CHB不伴有HCC的122名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居多,但病例组男性占比高于对照组(85.15%:70.49%,P=0.009);病例组肝硬化比例明显比对照组高(79.21%:32.79%,P<0.001);病例组年龄主要分布于40岁以上,而对照组主要集中在30-60岁之间;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54.42±9.21岁、45.98±10.61岁,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54岁、45岁;肝癌家庭史阳性比例在病例组要高于对照组(12.87%:4.92%,P=0.034);病例组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病史的比例多于对照组(19.80%:9.84%,P=0.035);而HBV-DNA载量对照组的比例要高于病例组(50.00%:34.65%,P=0.02)。见表2-1及表2-2。2、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CHB患者的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病史、肝硬化、肝癌家庭史、HBV-DNA载量与HCC的发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对应的卡方值分别为:6.729、55.327、4.465、47.907、4.484、5.308。见表2-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HB患者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肝硬化、肝癌家庭史、HBV-DNA载量与HCC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其相应的OR(Odds ratio,OR)值分别为:3.381、0.854、4.528、3.345、7.973、5.429。见表2-3。4、按肝硬化分层后的一般资料:分层后,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主要在年龄分布上有明显区别(P<0.05);而糖尿病及家族史的比例虽然要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但P均大于0.05;病毒载量的比例对照组要高于病例组,但P大于0.05。见表2-4。5、按肝硬化分层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层后,我们可以看出,在乙肝肝硬化的背景下,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肝癌家族史及病毒载量均与HCC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无肝硬化的背景下,年龄、家族史及HBV-DNA载量与HCC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但2型糖尿病及性别与HCC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5及表2-6。结论:1、2型糖尿病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HCC的发生存在正相关;2、男性、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病毒载量(>100000copies/ml)是HBV相关HCC的危险因素;3、对于CHB患者,肝硬化与2型糖尿病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