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者服务最早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中国志愿者队伍是从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后日益发展壮大,不断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校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一代,需要创造美好未来。为实现民族富强和伟大的“中国梦”,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需要在高校的成长中不断自我磨炼、自我发展。近些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各类公益活动中,充分地展示了志愿者风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贡献出重要力量,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让高校德育领域呈现出复杂图景。大学生在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难以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面临着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困难,心理上的不成熟和知识技能的薄弱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倍感受挫。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遇到的瓶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提高综合素养和服务能力;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管理机制,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推进志愿活动长效机制的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推崇的原则是“自愿”,可实际上部分大学生是在学校的组织或者是老师的要求之下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实施的路径和载体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一系列相应管理体系,让大学生真正热爱志愿者活动并有所收获,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文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着手,整合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概括其内容和特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和与团委相关工作人员的交谈,加上自己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观察,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志愿者活动的基本特征,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系统理论的支撑下提出了解决对策,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