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在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技能竞赛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两者在强调学生职业技能上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自2008年首届中、高职共同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以来,职业技能竞赛成为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全国范围内职业技能竞赛此起彼伏,逐渐形成“层层选拔”的局面,教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高涨、中等职业学校的知名度提高、校企合作的程度加强;然而也出现了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质疑,如职业技能竞赛成为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专利”、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负担、出现了功利主义倾向等。立足于省级及以上和部分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对国家——省(市、自治区)——市职业技能竞赛相关政策和国家、省(市、自治区)的职业技能竞赛通知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职业技能竞赛政策在制定目的、基本制度、奖励比例方面上下基本保持一致,但各省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时间、奖项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技能竞赛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职业技能竞赛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存在不足,职业技能竞赛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对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和功能定位有失偏颇,部分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消极影响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可从树立职业技能竞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创建职业技能竞赛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态结构三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