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仅,字余山,一字渔珊,号涣山,浙江鄞县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卒于清同治七年(1868)。一生历经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阅世既深,初心不改,勤于吏事,政声颇佳。史称其喜好读书,于经、史、小学皆有撰著;而以诗为最长,其《继雅堂诗集》存诗2500余首。其实,陈仅于诗学理论也颇有见地。目前可见的其诗学著作有《群经质》、《诗诵》和《竹林答问》三部。《群经质》是陈仅的一部经学理论著作,分为上、下两卷,其中论及《诗经》的比重最大,共提到《诗经》中的作品123篇。其《诗》学思想是:诗教为本;推重“周文”;以《诗》论古。《诗诵》是一部专论《诗经》的诗话类的著作,共有五卷,《诗诵》最主要的主题就是陈仅倡导“诵《诗》”法,反对“叶音说”。此外,《诗诵》中还表现出陈仅“《鲁颂》非’颂’”的观点以及他认为杜诗可征于《诗经》。《竹林答问》作于道光己亥(1839年),是陈仅与侄诗香(芸阁)讨论作诗之法的著作,体例上属于问答体,共讨论了 163个诗学问题。其论作诗之法主要包括:论诗之技巧、论诗之用韵、论诗之炼字炼句、论作长排律之法。陈仅的诗学思想是以《诗经》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以“经世致用”为第一要义;其读《诗》强调“以诵读《诗》”法,就是用诵诗去解《诗》,其核心是藉“诵”去体味《诗》中的微妙之旨;其作诗注意反应现实,讲究声韵,从诗意中炼字炼句;其论诗强调遵循规律而不能以古人为绳苛。陈仅诗学思想总体来说较为完备,但他的诗学思想中也有一些偏激的、消极的成分,如尊古抑今、礼教至上、固步守成。总之,陈仅虽然不是清代众多文人、学者中卓荦大家,但他的诗学思想是清代诗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他在《群经质》、《诗诵》、《竹林答问》、《继雅堂诗集》等著作中所提出的许多观念是特出而有见地的。特别是,他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中寻求生活经验、学习做人处世的方法,这也表现了他的经世致用原则,与自《诗经》以来的兴雅传统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