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面源污染因其严重的危害性和复杂的特性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国内外学者一直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安吉县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收集相关资料,识别了安吉县主要的污染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适用于安吉县的SWAT和WASP模型,将安吉县划分为61个子流域,可视化展示出安吉县流域农业氮、磷流失空间分布,根据各子流域所对应的的水质目标差异,核算出相应的水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吉县的相关规划,采用二级分区的方式提出了面源污染的分区方案。在一级分区中,将安吉县划分为三个区,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氮磷流失控制区、中游面源污染综合控制区、下游污染减负与生态修复控制区。再根据安吉县污染源分布情况特点、水功能区要求等,进行二级分区,提出针对安吉县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案,为安吉县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除个别断面外,安吉县2010年至2014年其他所有断面水质指标都符合水功能区的要求。以Ⅱ类水水质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得出在所有超出Ⅱ类水的污染因子中,五年来DO、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ODcr的平均超出率分别为5.73%、15.32%、6.63%、1.47%、4.39%。在全部超出Ⅱ类水水质的断面中,氨氮与总磷超出断面数最多,共占64%。2、基于Arcgis软件构建SWAT模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通过数据转换实现流域空间的参数化过程。通过对横塘水文站与柴潭埠水质监测站点进行模型的率定与验证,得出横塘水文站的径流在率定和验证期的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9以上,柴潭埠水质监测站点的氨氮与总磷的相关系数也可以达到0.8左右,三个变量的效率系数也均满足模型的要求,说明SWAT模型在安吉县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氮磷负荷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并在下游区域不断累积,负荷量是上游的数倍。3、将SWAT模型模拟出的各子流域月尺度的氨氮、总磷污染负荷结果,输入到WASP模型中,进而核算安吉县整体的水环境容量情况。通过对横塘水文站点与荆湾水质监测站点进行模型的验证,得出径流、氨氮的一致性系数均为0.9以上,总磷为0.86,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为0.8以上,说明WASP模型在安吉县适用性较好。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安吉县大部分河段基本满足水功能区要求,但仍有部分子流域的剩余水环境容量不足。4、根据安吉县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结合《安吉县环境功能区划》、《安吉县水土保持规划》,将安吉县划分为三个控制区。并根据控制区内污染源类型进行二级分区,划分为污染优先控制区、茶叶种植污染控制区、粮食作物种植污染控制区、养殖污染控制区、城镇生活污染控制区、生态旅游污染控制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区和水体净化与修复控制区,并根据每个二级控制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特点,结合实地踏勘情况,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安吉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