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的前身是离任审计,始于1985年。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但在1989-1998年之间,离任审计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企业厂长(经理)为主要对象。1999年至2003年,离任审计得到全面发展,从企业扩展到机关、事业单位,而且引起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普遍重视。经过多年的摸索,经济责任审计已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作为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颁发之后,2014年我国又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2014)》,分别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程序、评价原则与结果运用等进行了规范,如今更是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完善。但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中,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仍滞后于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许多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的做法与经验未能得到总结与提升,且研究成果较零散,缺乏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的系统性研究,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改善政府治理,学术界也缺乏这方面的实证检验。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以上主题,本文根据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历程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及法律法规,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效果进行研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效果,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即是否能防治贪污腐败,是否能降低行政成本、增加财政财务收支绩效以及是否能控制预算外资金收支。为了检验上述三方面主题,论文提出了九个假设,构建了五个模型。最后得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对于防止贪污腐败,降低行政成本、增加财政财务收支绩效以及降低预算外资金收支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大经济责任审计业务量、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档案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